11月14日,北碚区科协联合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走进重庆市朝阳中学,成功开展了“一稻济世,万家足粮——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本次活动聚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学人生与精神内核,创新采用“听、讲、练、展”四维融合模式,将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宣讲与沉浸式实践体验深度结合,让科学家精神真正走进校园、浸润心灵。

宣讲环节,主讲人郝丹婷以袁隆平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西南大学校友”“杂交水稻之父”这三重厚重身份为起点,引领在场师生一同回望他充满奋斗与坚守的科学人生。从1930年生于北京后,因军阀混战被迫辗转各地的“动荡童年”;到1939年在重庆扎根,1949年考入西南农学院后,既精通英语、俄语,又热爱游泳与音乐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活”;从1953年投身教育事业后,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坚定践行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的“科学批判勇气”;再到1960年罕见自然灾害发生后,立下“水稻是老百姓救命粮”的誓言,逐穗排查1.4万多株稻穗、最终寻得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田野坚守之路”,郝丹婷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一段段动人的经历,生动勾勒出一位“敢闯敢试、躬耕不辍”的科学家形象,让师生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敬意油然而生。
为了让科学家精神从“被动聆听”转化为“主动共鸣”,主讲人在宣讲过程中提到“大家在听完袁爷爷的故事之后,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什么?”现场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位同学表示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地震来临时,袁爷爷在灾难中坚守种质资源,体现了他为了科学发展奉献自身的大爱精神。这场双向互动的对话,不仅让袁隆平院士的事迹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更让“崇尚科学、坚守信念、心怀家国”的精神内核,通过青春的话语传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活动还精心设计了“基因链串珠模拟实验”实践活动。主讲人耐心带领同学们通过排列象征遗传因子的彩色串珠,以模仿水稻基因排列的多样性。过程中,主讲人设问:“8颗不同的珠子能有多少种排列方式?”“48种”“64种”……同学们纷纷猜测出了自己的答案。当主讲人揭晓最终答案为40320种时,会场发出了阵阵惊叹。该环节通过动手实践结合渗透数学中排列组合的知识,大家不仅直观感受到基因序列的神奇与丰富,更深刻体会到袁隆平团队当年“大海捞针”寻找雄性不育株的艰难。
在“展一展”环节,为师生搭建起传承科学家精神的长效实践平台。主讲人发布了两项实践任务:一是寻找身边的科研工作者或农业劳动者,用文字或镜头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二是走进一位感兴趣的科学家,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心得,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这一设计打破了宣讲活动落幕即学习结束的传统局限,推动科学家精神从课堂聆听延伸到生活践行,让精神传承真正落地生根。
此次宣讲不仅是重庆市推进科学家精神弘扬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举措,更是以榜样力量滋养青少年成长的生动实践,让“崇尚科学、致敬英雄”的信念种子在朝阳中学学子心中悄然扎根。北碚区科协将继续深化“科学家精神宣讲进校园”活动,推动科学精神突破校园边界,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科学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北碚区科协供稿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