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由大足区科协、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红链协同·创新蓝海”——创新协同产研联动对接交流活动在季家镇成功举办,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印国建出席活动并讲话。

活动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来自川渝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成果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转化路径与应用前景。
在主题分享环节,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两大专题,带来了前沿且务实的主题报告。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肖亚成指出,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他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走出一条彰显本土特色的振兴之路。
两江协同创新区联合党委委员、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党支部书记、院长曹国华推介“高活性人造腐殖质”技术。该技术能有效提升地力、减少污染,已在棉花、石榴、苹果等作物中实现显著增产,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裕丰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袁晓辉展示了新材料在辣椒、韭菜等作物上的应用成效。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副院长罗怀勇与重庆飞快通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海鸥共同分享了《低空物流配送开创重庆低空应用新场景》。
哈工大重庆研究院药食中心执行主任曾德永聚焦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将刺五加、蓝莓等农产品原料深加工为口服液、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农业大健康产业拓宽了农产品转化路径。
在随后的交流探讨中,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现场气氛热烈。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活动举行了“党建联建”“乡村振兴”及“产业供需”三大板块的项目签约授牌仪式。一系列合作协议的签署,为助力大足区深化政产学研资协同合作搭建了坚实桥梁。
两江投资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两江协同创新区公司董事长,两江协同创新区联合党委书记孙阳总结阐释了“红链协同”党建品牌的内涵,即以红色党建为链,联动科创党组织共促产业发展。她指出,本次活动首次将主题党日从园区延伸至区县、从工业拓展至农业,是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并承诺将推进科技、资金与人才直达乡村,持续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新动能。
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印国建强调,本次活动是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科技兴农的生动实践。他高度评价“高活性人造腐殖质”等创新技术对保障粮食安全与土壤改良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坚持党建引领,深化政产学研资协同,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田间地头转化,共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
接下来,大足区科协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搭建政产研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在大足落地转化、赋能产业,为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质生产力。
(大足区科协供稿)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