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渔,重庆市长寿华师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从教 8 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深耕细作,以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和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路径、新方法,用智慧和汗水点燃学生心中的科技之光。在教学创新、科研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与人民教师的双重卓越风采。获评长寿区2025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

图中左为陈渔
用心呵护青春之花
2024年,陈渔来到重庆市长寿华师学校任教。年轻的他浑身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入职伊始便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中,深入探索前沿的创新教学模式,决心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慧心,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科技殿堂,感受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
一次,学校科技社团课上,陈渔如往常一样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思考科技如何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初一学生高古岩抛出想法:“陈老师,我妈每天都骑电动车,老说累得慌。我想给她做个能监测疲劳、保障安全的智能头盔,可以吗?”
“当然可以!你的这个创意既贴合生活实际,又充满了对家人的关爱,非常具有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陈渔当即给予肯定和鼓励,温和的语气中满是赞许。他深知,保护学生的创新灵感如同呵护易碎的珍宝,除了口头的鼓励,更需要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搭建实践的平台。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陈渔主动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假期,全程陪伴并带领高古岩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头扎进人工智能安全头盔的研发中。
如何精准识别骑行者的疲倦状态,成为整个项目的核心难题。陈渔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的相关资料,反复测试不同的技术方案,最终确定采用二哈识图 AI 相机进行机器学习训练。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了上千次不同场景下的面部图像样本,耐心调整算法参数,让机器逐渐学会精准区分疲倦与正常状态的细微差别。经过无数次的调试与优化,智能头盔终于达到了预期效果 —— 它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骑行者脸上的疲倦迹象,随即通过掌控板发出清晰的语音提醒。
今年4月,该作品获得第40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重庆市科技融媒体专项奖。
“我相信,这些热爱科创的少年,终将在科技星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铺就通往星辰大海的阶梯。”在谈到辅导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感受时,陈渔说。
用爱浇灌梦想之苗
在初中阶段学习中,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家长、学生眼中的“副科”。面对这种现象,陈渔也曾迷茫过,信息技术课程真的“难登大雅之堂”吗?
陈渔回忆道,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学校安排参加一次区域性教研活动。这次教研活动,彻底改变了他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站在科技前沿的学科,对于青少年学生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陈渔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是“初尝滋味,还未细品”。
于是,除了课堂教学外,陈渔还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放飞梦想”长寿华师学校纸飞机比赛、长寿华师学校科技展评活动、“强国追梦人”科普讲座等,为学生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用情引领科技之路
“爱岗敬业、锐意进取”,这是陈渔的标签之一。多年来,他摸索利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获得全国青少年中级科技辅导员、重庆市第4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融媒体中心专项奖指导教师、2024年长寿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展评优秀辅导一等奖、重庆市第五届STEAM科创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
现在,陈渔担任学校科技社团负责人,他谈道:“我们计划在社团内发展航空无人机部、科技发明部、机器人竞赛部,全方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在‘副科’中增长才干、实现自我价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渔说:“作为一个平凡的‘教书匠’,我就想在学科上多钻研一点,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让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张梅 长寿区科协供稿)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