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服务

范刚强:深耕创新沃土 勇攀科技高峰

发布时间:2025-10-27 | 作者:长寿区科协  | 编辑:刘露

在新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科技创新是破解 “卡脖子” 难题的核心引擎。在重庆望变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总能看见一个身影忙碌于精密设备间,他时而俯身观察生产流程,时而与技术人员探讨参数优化,用实干与坚守书写科技报国的初心。

他就是范刚强,2022 年 7 月入职望变电气,现任技术中心副总经理、新材料事业部副总工程师、新材料研究所所长等多项职务,同时牵头 “高性能取向电工钢重庆市重点实验” 与博士后工作站工作。自入职以来,他秉持 “立足岗位、创新赋能” 的信念,深耕磁性新材料领域,主导高性能取向电工钢、电子软磁粉末及新能源电气装备工艺开发,为企业核心技术突破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他获评长寿区2025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

图片2

图中右为范刚强

鏖战产线:在 “无人区” 开辟新路径

高端磁性新材料是电力工业、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基础材料,高磁感取向硅钢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市场高度依赖进口。2022 年,望变电气启动 8 万吨高端磁性新材料项目(三期产线),目标直指突破该产品量产难题,实现进口替代。

然而,接手这一项目时,范刚强面临的是一道又一道难跨的坎。技术团队仅有 6 人,平均行业经验不足 2 年,缺乏硅钢生产的实战经验,面对复杂的工艺体系和精密设备常常无从下手。同时,行业技术壁垒森严,核心参数被严格保密,市面上几乎找不到可直接借鉴的成熟方案。更具挑战的是,项目合作方也是首次涉足硅钢领域,双方需要从零开始磨合适配。“没有现成答案,我们就自己蹚出一条路!” 面对重重困局,范刚强没有退缩,而是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带领团队开启了艰难的攻关之路。

为补齐技术短板,范刚强带队奔走于各大高校院所取经,牵头啃下数百篇学术文献,跟踪全球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广纳行业精英,快速扩充团队专业力量。经过半年奋战,团队确定 “湿气渗氮 + 红外干燥 + 动态张力退火” 创新工艺方案。

这套工艺无过多公开资料参考,参数需反复验证,尤其是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红外干燥技术,属硅钢行业首次应用。范刚强带领团队全程扎根一线,参与基础建设、设备安装与调试,历经一年生产跟踪,完成三十余次工艺优化,解决渗氮均匀性、干燥速率控制等多个关键难题,最终成功产出目标高牌号产品。2024 年下半年产线达产,新增销售额 5.3 亿元,毛利率较普通牌号提升 8-10 个百分点,产品出口东南亚、中东 12 个国家。

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标志着取向硅钢生产技术迈向更高台阶,实现了低能耗、高效率、高质量生产,吸引了各大高校、研究院所及同行企业的参观学习。

创新突围:让“不可能”成为“新可能”

攻克此项技术后,范刚强的创新脚步未曾停歇。在一次废料处理现场,堆积如山的硅钢边角料触发了他的灵感:“这些废料难道只能当废品?”此后三个月,他扎根实验室,与团队反复试验,首创“取向硅钢废钢造渣重熔——真空气雾化”工艺。

调试关键设备期间,他吃住都在车间,设备轰鸣声成了日常背景音。当第一罐高硅含量软磁粉末成功制备,他沾满油污的工装与脸上的笑容,定格成创新路上最美的画面。如今,这条年产600吨的试验线不仅实现批量销售,更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标杆。

范刚强深知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他一方面广泛招纳人才,一方面加强人员技术培训,亲自授课,分享知识与经验。同时,定期邀请专家讲学,选派团队成员到重庆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智能电气设备,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大规模应用于各类输配电场景。

范刚强还主导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组织申报并获批市级、国家级荣誉奖励10项。近三年组织开展60余项研发项目,累计研发费用超3亿元。

从突破 “卡脖子” 技术到培育创新团队,范刚强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扎根产业、聚焦创新,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力量。

(张梅 长寿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