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重庆科技馆联合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开发的“神奇蚕丝”馆校融合教育资源包(以下简称资源包),在渝北区鲁能巴蜀小学正式开课。60余名学生步入沉浸式课堂,开启了科学探究之旅。

资源包立足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品牌活动,充分盘活学校及基地的优质、特色科普资源,通过前沿科技成果科普化、专家资源科普化、基地资源科普化的“三化”建设,为资源包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支撑。同时,资源包以“三师”教研教学方式开发设计,在实现科技馆、高校、小学校三方有效联动的基础上,变得更“接地气”,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科学教育资源,搭建起馆校融合发展交流平台,有效助力拓宽场馆科学教育资源辐射半径。
区别于传统教学资源包,“神奇蚕丝”资源包倡导“学生主体”理念,依托符合青少年视角的“闯关手账”设计课程,通过问题启发、听科学家讲故事、跟科学家去实践、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等环节,实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方位覆盖。学生借助手账本可独立完成“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反复实践—获得结论”的全流程探究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创新志向。
课程严格对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科学领域”“物质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结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围绕“蚕丝的形成、特性、应用、创新”开发10节进阶课程内容,首节课以“蚕从哪里来”为闯关任务,学生们通过自主观察、动手实践、小组协作等方式,对比野蚕与家蚕的差异,逐步探索家蚕起源与驯化过程,直观理解家蚕驯化的科学原理。后续课程将围绕“丝从哪里来”等主题逐个“抽丝剥茧”,形成“问题驱动-探究实践-总结迁移”闭环,助力学生实现知识、思维与兴趣的有效提升。
在课程实施层面,“神奇蚕丝”资源包课程采用“每周1次”的授课模式,与学校课程有机衔接,依托“场馆-专家-学校-评估”一体化协同机制,保障课程的科学性、教育性与实用性,并通过“潜能科学家”等奖励与闯关机制的设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思维,为创新人才成长奠定基础。
作为重庆科技馆推动“馆校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重庆科技馆将持续发挥科普平台优势,深化“科技·人文大讲坛”资源的转化利用,整合更多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优化课程内容与实施路径,构建“资源互补、目标协同、互利共赢”的馆校协同育人新模式,为“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科技馆 供稿)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