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顺,金河牧星(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从事兽药研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守护千万畜禽健康的盾牌。26年来,他从基层起步,深入每一个研发生产环节,熟悉每一种剂型的生产工艺,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微囊化制剂关键核心技术、黄霉素预混剂研发等10余项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
面向国家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筑牢安全防线
他在参加工作早期就参与黄霉素发酵工艺开发、酒石酸泰万菌素合成工艺开发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验室产品到工艺规模合成生产的经验。面对我国高端兽药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李荣顺带领团队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坚。在主持开发头孢洛宁原料药及乳房注入剂期间,他严谨细密地审查液相图谱的每一个细微积分,敏锐地提出手动删峰的观点,手把手地教授化验员识别和删除干扰峰,让实验避免返工检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最终这项研发任务提前63天完成,并成功突破了奶牛乳腺炎防控技术瓶颈,降低了抗生素滥用风险,使奶牛治愈率提升40%。
李荣顺在实验室墙上贴着“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必须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拼出来!”誓言,并将其作为团队的精神坐标。在终结驱虫剂进口垄断项目中,他首创伊维菌素浇泼溶液(五类新兽药),通过纳米乳化技术实现药物靶向递送,使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驱虫率高达99.2%,迫使进口产品降价35%。在破解国内微囊化制剂溶出难题项目中,他参与研发肠溶包衣金霉素预混剂,将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3倍,半衰期延长至24小时,相关技术获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复方布他磷注射液研发项目中,他连续3个月驻守车间优化中试配制工艺,最终使产品成本降低19.8%,打破德国拜耳技术壁垒。
面向经济主战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激活产业新动能
“研发生命力在于产业化”,李荣顺致力于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兽药市场。在伊维菌素浇泼溶液新兽药研发应用实施项目中,采用绿色制造革新产业链,使伊维菌素浇泼溶液生产能耗降低70%,在内蒙古建成年产36万升生产线,投产次年即收回全部研发投资。在金霉素微囊化产品的研发应用实施项目中,建设完成年产200吨生产线——金河生物生产基地,投资回收期4.2年(内部收益率IRR=28.7%);充分利用微囊技术赋能养殖业,研发的金霉素微囊与东方希望、巨星农牧等龙头企业合作应用,使肉猪日增重提高12%,养殖成本下降18%,年节约饲料添加剂支出超2亿元。此外,还实现抗应激药物国产化突破,并获重庆市卓越工程师大赛成果转化奖,药物对标德国“科特壮”开发的复方布他磷注射液,迫使进口产品降价20%,惠及300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在产业变革现场,金河牧星(重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单批次生产量达到6000L比行业均值提升800%(行业平均750L),批生产用时效率提升,总体生产单吨耗时减少90%,用“重庆智造”重塑兽药生产范式。
扎根祖国大地:践行党员初心,心怀“国之大者”
这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培养的工程硕士,始终将科研生命扎根在中国畜牧业最前线。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发表的微囊化金霉素对瘤胃菌群影响研究文章,直接指导宁夏滩羊科学用药,使羔羊成活率提高15%,实现了把论文写在牧场上的感人场景。当内蒙古牧区爆发牛皮蝇蛆病时,他带队72小时完成药物配送,用自主研发药剂为上万头牛解除病痛,避免牧户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多年来,他带领团队扎入养殖场第一线,赴边远山区、城中村累计开展宣讲活动40余场,培训养殖户3200余人次,建立兽药安全使用示范点17个,获合川区科技工作者岗位奖。李荣顺说,每一次活动都是在心灵的原野上种下一颗会开花的种子,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浇灌,每一次对话都在松土培根。那些埋下的思想嫩芽,也许会在某一天长成了支撑企业的脊梁,这也是他坚持下乡帮扶的初心。
从黄河北岸到长江之滨,李荣顺用26年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在他办公室的党旗下,挂着手书座右铭:“科研价值在祖国大地丈量,创新使命于人民需要处闪光”——这正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对“国之大者”最铿锵的回答。
合川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