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人才服务

张俊:深耕计量精度 锻造钢铁匠心

发布时间:2025-08-28 | 作者:长寿区科协  | 编辑:刘露

重庆钢铁产品设计技术主任工程师张俊,这位深耕钢铁行业 12 年的科技工作者,从炼钢技术骨干逐步成长为电工钢开发 “攻坚队长”,始终以创新为刃突破传统工艺壁垒,在 ppm 级的微观钢铁世界里精研细作,用严谨与执着锻造着中国钢铁的高端品质,为行业技术升级注入坚实力量。获评长寿区2025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

图片1

勇挑重担,攻克电工钢 “卡脖子” 难题

2024 年,当公司将电工钢开发列为 “3153” 结构调整的核心项目时,张俊主动请缨:“越是‘卡脖子’的技术,越需要有人钻研。” 电工钢的成分控制堪称 “钢铁工艺的珠峰”—— 碳、铝、氮等合金元素需控制在百万分之一(ppm)级别,钛、硫、钒等残余元素更要 “清零式” 管控,其技术难度对行业内多数企业而言都是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张俊的攻关从 “源头追溯” 起步。他带领团队耗时 1 个月,对废钢、冶金石灰等 12 种转炉原辅料逐一检测分析,细致绘制 “成分地图”。在实验室里,他如同考古学家般反复比对上万组数据,最终锁定某批次硅铁的钛含量超标,正是导致残余元素超标的 “罪魁祸首”。通过重构冷料配比、引入低钛合金等一系列调整,钢水残余元素合格率从 60% 跃升至 100%,为后续工艺筑牢了 “纯净根基”。

解决成分问题,更棘手的 “精准投料” 挑战接踵而至。220 吨钢水中,仅 2.2 公斤的合金偏差就会导致 10ppm 的成分波动,而当时车间使用的计量秤误差高达 ±10 公斤,远不能满足工艺要求。张俊没有退缩,而是提出 “设备 + 工艺” 双轮革新方案:一方面推动计量系统全面升级,将传感器精度从 0.1% 提升至 0.02%;另一方面创新设计 “阶梯式投料法”,通过分批次、小剂量加入合金的方式,让合金吸收率稳定性提升 40%。当精炼合金称量精度成功锁定在 ±2 公斤时,首批试制钢样的 14 项成分指标全部 “压线达标”,为电工钢开发迈出关键一步。

精研细作,解锁工艺与性能最优解

如果说成分控制是电工钢的 “先天基因”,那么轧钢工艺就是激活其磁性能的 “后天密码”。为找到冷轧成品磁导率的最优解,张俊索性在热轧车间搭建起 “移动实验室”,将加热温度、轧制速度、冷却速率等 28 项工艺参数拆解成数百个试验组合,逐一开展验证。

“最难忘的是第一次试验,明明成分全部命中,磁性能指标却始终不满足要求,当时所有人都像被浇了一盆冷水。”张俊回忆起攻关中的波折时说道。但他没有被挫败,而是立刻带领团队展开长达 5 个小时的数据分析复盘,最终发现轧制过程中钢材的组织变化与析出行为,正是导致磁性能不稳定的 “隐形杀手”。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重新调整加热工艺与轧制工艺参数,经过反复优化,冷轧产品磁性能成功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这场历时 7 个月的 “工艺突围战”,不仅让重庆钢铁成为西南地区少数掌握高牌号电工钢热轧技术的企业,更印证了张俊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科技攻关没有捷径,只有把每个环节都磨成针尖,才能刺穿技术壁垒。” 当首批合格钢卷顺利下线时,操作台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曲线,仿佛就是对他与团队不懈付出的最好嘉奖。

传承创新,引领钢铁技术向高端迈进

从最初的炼钢技术岗员工,到如今的电工钢项目负责人,张俊的成长轨迹上刻满了 “突破” 的印记:3 项国家专利、15 项技术秘密、中国宝武“铜牛奖”…… 这些荣誉见证着他在钢铁技术领域的深耕与收获。但在张俊心中,最让他骄傲的不是个人成就,而是培养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 “青年攻坚队”。

“技术创新需要传承,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张俊始终重视青年人才培养,不仅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技术经验,还积极搭建品种开发长效机制,鼓励年轻人发挥优势。“现在的年轻人更擅长用数字化工具,上个月他们就用大数据模型优化了温度控制模型,让热轧终轧温度命中率连续 2 个月创下历史纪录。” 提及团队里的年轻人,张俊的脸上满是欣慰。

当被问及未来的目标时,张俊望向窗外熊熊燃烧的炼钢炉,眼神坚定:“下一个攻关点是高牌号无取向硅钢,我们的目标是形成完整的电工钢系列产品,让中国钢铁在高端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 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道路上,张俊将继续以精准的计量、不懈的探索、无私的传承,带领团队锻造更多闪耀着中国智慧的钢铁精品,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寿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