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重庆长寿区海棠镇庄严村的稻田里,一位头戴草帽的女技术员正俯身查看水稻长势。汗水浸透了她的衣背,却丝毫不影响她专注的工作状态。她就是长寿区农业技术科研服务中心粮油站副站长杜江英。
杜江英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敬业奉献精神,将一个个新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到长寿区的粮油生产中,为促进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获评长寿区2025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
扎根田垄的科技使者
2018年,杜江英来到长寿区农业技术科研服务中心,开始了她的农技推广生涯。七年来,她的足迹遍布全区各个村镇,把办公室“搬”到了田间地头。在农民眼中,这位说话实在、干活利落的女技术员,早已成为他们信赖的“田专家”。
“田坎就是我的办公室。”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杜江英的工作常态。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总能在田间看到她的身影。她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作物长势数据,手机相册里存满了病虫害照片。这种扎根基层的工作作风,让她对长寿区农业生产情况了如指掌。
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时,杜江英特别注重因地制宜。她会根据不同村镇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技术方案。这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让每一项新技术都能在当地落地生根,发挥最大效益。
新技术推广的践行者
2022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遇到了不小阻力。面对部分村民“玉米大豆不能一起种”的传统观念,杜江英没有气馁。她创新工作方法,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户讲解行距、株距以及田间管理要点:“大豆作为固氮植物,能减少氮肥用量,玉米则为大豆提供天然‘保护伞’,增强抗逆能力。通过合理控制行距和密度,每亩可多收大豆上百公斤。”
然而,一些村民仍不相信新技术。杜江英就不厌其烦地上门解释,耐心地给村民分析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的差别。经过她的努力,累计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面积5.5万亩,其中2023年长寿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先进经验被农业农村部采纳并宣传推广。目前,杜江英正在主持实施2025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部级项目,计划推广面积2.12万亩。
农业机械化的推动者
此外,杜江英还参与和主持实施部级水稻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推广宜机化区中稻+再生稻全程机械化丰产栽培技术2万余亩;参与起草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长寿米粉》地方标准;联合西南大学开展早熟油菜全程机械化制种试验示范,开展早熟油菜渝油63示范种植;联合重庆市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开展水稻宽窄行机插技术研发,联合厂家成功研发出水稻宽窄行插秧机;为澄海新区拟定了粮油产业发展规划建议,涉及海棠、云台及石堰三个粮油主产镇。
绿色农业的守护者
既要让乡村富起来,还要让乡村美起来,这是杜江英全力奔赴的事业。她主持农药减量、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等项目,为“农村美”书写美丽画卷。2019年至2023年,她负责全区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编制实施方案,组织区级、街镇技术人员、村组干部、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3500余人次,开展40余场,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完成市级下达每年农药减量目标。2018年至2023年,她参与柑橘大实蝇防控、草地贪夜蛾监测、柑橘大实蝇示范片建设工作。2020年至2023年,她主持全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约555万个,处置58.93吨,有效改善我区农业生态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七年来,杜江英用脚步丈量长寿区的每一片农田,用汗水浇灌每一株禾苗。从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的成功推广,到农药包装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农技人员的使命担当。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这是杜江英的初心,也是她不懈奋斗的动力。站在新的起点上,杜江英依然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她说:“农业技术推广永远在路上。只要农民需要,我就会一直走下去。”这份朴实无华的承诺,正是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最好诠释。
(长寿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