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搭建成渝两地经验互鉴平台,促进规划学术交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7月17日,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学委会联合中规院西部分院举办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学委会学术交流活动。中规院西部分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重庆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肖礼军,中规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 学委会主任委员张力,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总经理、重庆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许骏出席活动并讲话。中规院西部分院、市规划院、市交通院等单位相关人员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特邀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理事郑小明作“成都的逆袭之路—面向新一线城市的空间拓展与中轴建设” 主题报告。
郑小明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对成都在我国城镇发展格局和成渝地区发展格局中的历史地位变化与城市空间拓展进程进行了整体概述,并提到,回顾成都40多年城市高速发展进程,历经了从一般省会城市,到西南中心城市,到新一线城市,再跃升至西部国家中心城市的逆袭路径。他认为,根据成都的空间总体拓展规划和重大策略推进时间节点,可以将成都的空间发展大致分为西南一般省会城市的发展阶段(1979—1994年)、奠定“新一线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超常规发展阶段(1995—2014年)、两大城市新区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15—2024年),同时强调了科学稳定的城市规划和恰逢时机的城市建设对成都成为“新一线城市”的重要作用。
会上,与会专家立足成渝两地对话视角,围绕“城市空间秩序与城市发展”主题展开讨论。
张力认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建立清晰的空间秩序,如成都天府中轴建设,它源于自身发展逻辑,能促进功能聚集、提升形象展示效率并支撑城市长远发展。尽管成都、重庆城市空间逻辑各异,但确立符合自身特质的空间秩序是提升城市发展效率的关键。
肖礼军指出,城市规划的关键几步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大,成都45年的快速发展证明,科学规划是城市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关键决策者对城市发展时势的精准把握、对空间秩序的精心构建,叠加本土文化土壤的滋养,共同塑造了城市竞争力。尤其难得的是,成都保障了规划实施的延续性,实现了城市的成功跃升,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宝贵范本。
许骏提到,城市发展关键在于把握特定的“节点”,这需要天时(时代机遇)、地利(地理环境)、人和(各界共识与协作) 共同作用才能形成巨大推动力。现实中并非所有正确主张都能实现,因此当下从业者应立足现实,做“小而正确”的事情。此外,成渝地区因地理文化差异各具特色,应加强合作共赢,共同支撑西部发展。
未来,学委会将持续观察成渝地区空间发展进程,进一步探索区域规划研究、城市群发展理论,加强川渝两地规划设计交流互鉴,为成渝地区发展贡献规划力量。
(市城市规划学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