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万盛经开区科协兼职副主席、农林局科教信息科科长崔玉英
一口山东话和重庆话的混合腔,一个常在田间地头走的高挑秀美姑娘,一个平日温柔但在技术问题上来不得瑕疵的农技人,一个在农技培训上总是不慌不忙、语调平和的耐心人……这是同事们和老百姓对崔玉英的印象。她是山东人,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重庆市第五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区级科技特派员,产业扶贫专家,2018年万盛经开区区级优秀人才,这么多的形容词,她最喜欢的就是群众叫她女汉子,她说农技人不能脚不粘泥,到了农村土地上,感觉特别亲切,能把学到的技术知识惠及到群众中,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为自己定好位 坚定的走在农业一线
2000年,崔玉英从西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入万盛,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兢兢业业专注业务,竭尽全力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她说,“进入农林这个系统,我的目标就是当个农技人,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毕业至今,她没有离开过农业生产一线,她从事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和农技推广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12年期间,推动实施有关项目60余个。从做项目可研报告到项目实施完成验收,加班熬夜是常事,项目实施时经常驻守项目区。她说,“守着项目实施,就是怕出现偏差,驻守项目区既是履职更是尽责”。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面积大,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分散,经常在检查农综项目建设时错过了饭点,多年来,这样的问题让她闹下了胃病,她却乐呵呵照干不误,一旦有项目,就会盯着看着巡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期间,万盛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获得市政府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获市综合办年度管理奖10余次,这些荣誉了倾注了包括她在内的许多农技人的心血。她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万盛区骨干人才,2010年被重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二十周年先进个人”。
兼职新岗位 延续与农业技术的不解之缘
除了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崔玉英在机关轮岗中,担任了科教信息科科长,在这条战线上一干就是8年,主要从事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工作、培训农民及农业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工作,实施的农业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项目获万盛经开区管委会三等奖1次,区丰收办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10余次,撰写的论文多次被市级部门评奖和采用。
2012年至今,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专家,她每年带领10多名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推广农业先进技术,不厌其烦的给农民讲解水果种植技术,特别是猕猴桃种植技术。“农民搞种植很不容易,她们对技术的掌握理解必须依靠实践,我们做的就是把正确的理论服务于种植实践”,带着这份信念和坚守,崔玉英和同事们一道几乎走遍了万盛的各村各社,渐渐地已经成了种养户的熟人,有时候深夜接到农民的咨询电话都是常事,但是她仍然不厌其烦,耐心做好解释和指导。近年来,她和同事们每年在全区组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20余次,培训人次2000余人。在全区建设农民田间学校十余所,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余个,为农民培训提供场所和实践示范基地。先后2次在重庆市党员教育平台直播向全市猕猴桃种植户讲解猕猴桃种植知识,被市农委评为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被重庆市农委聘为职业农民培训兼职教师,被重庆市委组织部聘为党员教育平台兼职教师。2019年,她担任区科协兼职副主席后,更是与农技协联合会紧密合作,组织更多农技专家,通过科协这个渠道和平台,加强对协会会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种养技术培训,同时也积极对接市科协有关学会协会、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等派专家来区现场指导,广受欢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以前是在一个领域做农技,现在多了一个舞台和平台,我更加有干劲了”,她总是这样积极向上对待工作、对待科学技术。
把信念化作行动 在疫情防控中多形式帮助农民群众
“我觉得当个技术人员挺好的,能够面对面为群众解决难题”,这是她对待自己工作事业的评价,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的做的。在2020年疫情期间,她当好业务数据收集统计员,做好全区鲜活农产品监测统计工作。从1月29日开始收集全区鲜活农产品情况(包括畜牧、蔬菜、水果、水产)每天向区管委会、市农业农村委报送,为市区提供万盛经开区鲜活农产品价格、供需等相关信息,为全区农产品供给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她还继续当好种养户的服务员,帮助种养户销售农产品。新冠病毒发生后,造成部分农户农产品滞销。为了解决这一情况,她在相关微信、QQ工作群、朋友群上发送农产品供求信息,让农户和需求方进行联系,解决了部分农产品销售问题。针对涉农企业,她主动联系移动公司,帮助重庆六丰农业有限公司和重庆雁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京东和盒马电商平台联系,推进全区农产品销售。她说,“我能做的就是勤奋学、务实干,只要群众需要我,就说明我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我就是个离不开土地的农技人”。
(吴红亮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