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人民,身赴大地”——侯光炯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走进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荣昌校区

发布时间:2025-09-28 | 作者:西南大学科协  | 编辑:明毓琳

9月26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走进重庆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荣昌校区,开展“情系人民,身赴大地”——侯光炯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主题宣讲。活动由宣讲人王天赐担任主讲,他以鲜活故事、科学实验与互动交流,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把一生埋进土壤”的科学家情怀,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育人场景。

IMG_20250926_144514

宣讲以侯光炯75岁扎根四川长宁17年的故事开篇。宣讲人介绍,长宁覆盖我国多数类型土壤,且打破“土壤年龄越大、土层越深”常规,是研究土壤的天然“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当地水土流失问题,侯光炯白天田间观测记录,晚上走村入户访农情,坐公交跑遍长宁二十多个乡镇,最终研发出“自然免耕技术”。通过垄沟相间设计,该技术实现增温保肥、集水防涝,并在南方15省市得到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侯光炯突破“橡胶种植禁区”的故事,更显科学家担当。20世纪50年代,他曾带队赴西双版纳考察,攻克橡胶树“怕低温、易冻害”难题,将种植范围北推至北纬26°,让云南、广西等多地实现橡胶种植,为国家战略物资自给筑牢根基。

宣讲中,一组数据引发关注:侯光炯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9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月薪740元(为当时人均5倍),1992年再获10万元奖金(相当于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倍)。可照片里的他,农田劳作后坐在简陋屋舍,衣着朴素如农民。他将奖金用于建农业科普馆、办技术培训班,稿费捐给学校买设备,去世后存款设立“土壤学青年奖励基金”(已颁发20届),也曾为农民孩子手术费掏光身上钱,还致歉“太少了”。一句“我的钱是国家给的,要花在该花的地方”,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在趣味土壤实验中,学生手持砂土、黏土、壤土样本,摸颗粒、揉土团比黏性、滴水观渗水性,直观掌握土壤特性。宣讲人还结合实验讲解应用:砂土适种西瓜,壤土宜栽月季,黏土可制陶瓷,让大家感受“土壤科学就在身边”。

宣讲人表示,侯光炯院士的伟大,在于扎根一线、服务民生。科学家精神藏在‘坚守、创新、奉献’的细节里。对即将投身城市服务、基层管理的学子而言,这场宣讲既是精神洗礼,更是成长指引。未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宣讲分团将走进更多校园,让科学家精神照亮青少年成长路。

(西南大学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