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首个科普月活动的稳步推进,9月26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走进重庆两江新区重光小学,成功开展以“一稻济世,万家足粮——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宣讲。
本次活动聚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学人生与精神内核,由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西南大学科技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西南大学未来科学教师联盟、西南大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共同承办。活动覆盖百余名师生,通过“听、讲、练、展”四维模式,将事迹宣讲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宣讲伊始,主讲人林欣怡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西南大学校友”“杂交水稻之父”三大身份为切入点,带领师生回溯袁隆平院士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从1930年北京出生后因军阀混战辗转的“不安定童年”,到1939年扎根重庆、1949年考入西南农学院后精通英语与俄语、热爱游泳与音乐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活”;从1953年从教后敢于质疑米丘林、李森科遗传学说,坚定践行孟德尔基因遗传定律的“批判勇气”,到1960年罕见自然灾害后立下“水稻是老百姓救命粮”的誓言,逐穗检查1.4万多株稻穗、最终发现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田野坚守”——一个个鲜活细节,勾勒出一位“敢闯敢试、躬耕不辍”的科学家形象。
为让科学家精神从被动聆听转化为主动共鸣,活动特别设置“青春话科学”分享环节,邀请师生结合自身经历与认知,畅谈对袁隆平精神的理解。在主讲人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了自己参与“光盘行动”的经历,并回顾生物课上学过的遗传知识。
分享中,袁隆平院士“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的名言被多次提及,成为师生们表达心声的核心共鸣点。这场双向对话不仅让袁隆平的事迹更贴近青少年生活,更让“崇尚科学、坚守信念、心怀家国”的精神内核,通过青春话语传递到每个角落。
为让抽象的科学原理“可感可触”,活动设置“基因链串珠模拟实验”实践环节,呼应国家科学教育“强化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手持代表遗传因子的彩色串珠,按照“找到3个对应形状珠子串连,颜色完全相同即为‘纯合’”的规则动手操作。过程中,大家不仅直观理解了生物遗传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更切身感受到袁隆平团队当年“大海捞针”寻找雄性不育株的不易。这种“做中学、学中悟”的模式,让“科研需耐得住寂寞”从口号变为真切体验。
“展一展”环节为师生搭建了精神传承的“长效平台”。主办方发布两项任务:一是“寻找身边的科研工作者或农业劳动者”,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二是“走进一位感兴趣的科学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这一设计打破了“宣讲即终点”的局限,推动科学家精神从课堂聆听走向生活践行。
本次宣讲既是重庆市构建科学家精神弘扬长效机制的重要实践,也是西南大学“以校友故事育新人”的生动探索,让“崇尚科学、致敬英雄”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悄然发芽。参与活动的学生纷纷表示,将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珍惜粮食、勤学奋进,把“追求真理、扎根务实”的精神融入成长。
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推动科学精神突破校园边界,融入社会生活各领域,为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科学素养的新时代青年、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西南大学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