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西南大学分团走进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开展“一稻济世,万家足粮——袁隆平院士的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本次活动覆盖全校近300名四年级学生,由宣讲人郝丹婷主讲,通过故事分享、科学原理通俗解读的形式,带领少年儿童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宣讲中,郝丹婷从袁隆平院士童年经历切入,生动讲述他在战乱年代立志农业科研的初心。随后,她通过1953年袁隆平从教后敢于质疑权威、追求真理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批判精神”的价值,并结合1960年自然灾害时期,袁隆平目睹粮食短缺后立下“让水稻成为救命粮”的宏愿,深刻诠释了科学家心系苍生的深厚情怀。
围绕“如何实现杂交水稻育种”这一科学难题,郝丹婷用通俗语言向同学们阐释了水稻自花传粉特性与杂种优势原理。当讲到袁隆平团队为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在田间逐穗检查 1.4万余株稻穗、最终仅发现6株的艰辛历程时,现场同学们纷纷发出惊叹。她特别强调,1966年《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论文的发表,正是袁隆平团队“长期躬耕田野的务实精神”的结晶,让同学们对科研工作的严谨与不易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不惧艰难的追梦精神”更加具象,郝丹婷还讲述了1970年云南地震中袁隆平科研团队坚守岗位,以及同年11月在海南发现“野败”这一关键突破的故事。同时,她分享的“近千个品种、3000多次实验”的数据,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科学家面对无数次失败却始终永不言弃的顽强毅力,进一步点燃了大家对科学探索的向往。
宣讲最后,郝丹婷以袁隆平“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的人生总结收尾,鼓励同学们以袁爷爷为榜样,从珍惜每一粒粮食做起,勇于探索科学未知。活动现场互动踊跃,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要像袁爷爷一样坚持梦想”的决心。
此次“一稻济世,万家足粮”主题活动,不仅为南岸附小的四年级学生带来了一次生动的科学启蒙,更播下了传承科学家精神的种子。它进一步完善了重庆市科学家精神校园传播体系,为培育具备家国情怀与科学素养的少年一代搭建了有效平台。未来,西南大学相关承办单位将持续深化此类活动,让更多科学家的感人故事走进校园课堂,引导广大青少年以科学为帆、以精神为舵,在成长道路上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西南大学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