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人和街小学推进校园e站建设的启示
为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在渝中区科协指导下,人和街小学“三结合”创新探索科普中国优势资源有效运用模式,积极开展校园科普e站建设建设,实现学校与“科普中国”的精准对接,走出了有效运用的新路子。
今年7月,人和街小学“三结合”加强校园科普信息化建设获评“2017年科普中国•百城千校万村行动优秀典型案例”。该校的做法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结合软硬设施建设,为科普中国e站建设发展续航
一是领导重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普中国e站建设运用工作,将其作为学校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日常教学工作中。
二是完善机制。学校建立了校长指导,主任负责,组长落实的三级管理体制。实行e站运用和科技课程、e站运用和科技活动、比赛相结合工作机制,环环相扣,步步落实,切实运用好校园e站的优势资源,促进学校的科技工作和竞赛活动都百花齐放。
三是建设队伍。学校注重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打造了一支由21人组成的,专业素质高的科技教师队伍。
四是保障经费。学校将e站建设运用工作经费列入专项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确保资金落实,加强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长效机制。并每年在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中安排10%用于开展相关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
结合科技课程研发,确保科技教育创新土壤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校园e站里,有科普课程教材、课件等教学内容,学校运用这些资源,结合自身需求,研发本校的科技校本课程。
学校科技课程分为四类:第一,学校必修,班班必开,如科学课、信息课;第二,年级必修,在不同年级开设,如种植课、养殖课;第三,学校选修,全校选拔类,如各级各类科技比赛辅导课;第四,年级选修,年级内个体自主选择,如科学魔术课、摄影课、环保创意制作、模型制作等。
此外,学校在课程的选择、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了改革,包括网络选课、走班制、长短课等措施,在各学科中有机渗透科学教育。
老师们运用校园e站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了“和融”系列课程(之一《科学实验活动手册》,之二《模型制作活动手册》,之三《科技创新活动手册》,之四《scratch儿童编程语言设计》)共四本科普教育校本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活动手册,掌握很多如同科学家做实验那样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通过同学们合作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团结协作、集体建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进一步感受科学的魅力。
结合科技活动开展,促进科技创新扎实推进
校园e站作为一种信息化的科技教育资源服务形式,能够更高效地为广大中小学的青少年和科技辅导员提供专业化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资源服务,从而更好地推进科技活动进校园。人和街小学将校园e站资源和学校各项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科技节活动结合。校园科技节是人和街小学的传统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已持续开展了32届。此活动以推动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才华的空间与平台,号召全体同学积极参与实践创新,提高科技素养,学好科学知识,并积极探索科技奥秘等相关科技教育活动。每届活动都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总结,根据每年的中心任务设计一个主题,并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作好文章,不断创出新亮点。学校建成了校园e站后,充分利用e站资源,围绕e站在科技节上开展了投石机、汽车小盒、牙签搭高、知识竞赛、科技自主课程作品展等,这些活动内容,均是孩子们自己在学习了学校根据e站资源编制的校本课程,或者在e站里找到的创新内容后,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与科学兴趣小组结合。以学校2017年的科技实践活动为例:我们去哪儿了,忙农场,做树牌,学实验,我们在科学院忙着呢。为了让孩子们真真切切的在做中学科学,在学中用科学,人和街小学有效利用校园e站的在线课程提供的创客活动、机器人等多门课程,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包含了科学实验研究院、创新发明沙龙、模型俱乐部等。其中,有车海航模、建筑模型、电脑机器人、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科技小论文、小发明、科幻画、小创客、程序编程、“争当小实验家”等10余个项目,以兴趣小组的形式长期存在,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活动中将优秀学生推荐到各级参加竞赛,是学校科普教育的常规活动。课中学、课外练、活动用、竞赛提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