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科协要闻>

黔江区发挥“三长”“八大员”作用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

发布时间:2018-05-0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乡镇街道科协是科协的基层组织,是区县科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农村和社区居民的重要工作力量,其组织、工作能否搞活、品牌能否扮靓,直接关系到区县科协工作作用发挥。为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黔江区在深入推进科协系统改革中,将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模式融入其中,形成了“党政领导+三长+企业和协会负责人”为组成的科协领导班子,推动科协工作有序、有力、创新开展。其中区科协共有兼职副主席 5人,其中“三长”3人(医院院长1人,学校校长1人,农技中心主任1人)、占比60%;30个乡镇(街道)科协共有兼职副主席82人,其中“三长”53人(医院院长6人、学校校长10人、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或站长37人)、占比64.6%。基层科协组织常委以上人员中“三长”配置率达100%。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科协工作的领导

——党政领导重视是先决条件。区科协的组织建设得到了区四大家领导、市科协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区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市科协主要领导出席区科协换届大会并讲话,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区四大家分管领导出席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换届会、工作会,并提出相关要求。从市科协到黔江区领导到区科协、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对科协工作重视,从而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对科协组织建设促进是密不可分的,推动了基层科协迈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

——统一行动、政策支持是有效保障。由区委区政府发文制定《区科协改革方案》,明确乡镇街道应建立科协组织,从工作措施、工作任务、活动场所、经费保障、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科协工作。在全区召开乡镇街道和园区科协组织建设工作会和推进会专题安排部署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利用全委会、常委会等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将包括党政负责人、“三长”在内优秀科技人才吸纳进科协班子,配齐配强工作力量。

——深入一线服务基层是必要手段。区科协采取领导到场、选举指导、业务培训、科普报告等流程模式,由区科协主席带队,采用包片包线指导方式,每个副主席负责10个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明确在乡镇街道科协组织需吸纳“三长”进班子,并要求将人员情况报区科协审批,从而更加广泛地团结科技工作者,把科协真正建设成为科技工作者之家。

——考核督促检查是充分保证。全区将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内容,坚决逗硬奖惩。区科协年初印发了《关于开展对乡镇街道科协工作考核的通知》,有效利用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科协组织建设覆盖面和“三长”纳入情况列入考核重点,确保“三长”顺利入选。年底,通过资料收集、电话访查、部分抽查等形式,对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进行考核评分,进行通报表彰。

二、切实加强科协组织“六个一”规范化建设

黔江区30个乡镇街道,均按照区科协“六个一”的标准建设科协组织,即: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各基层科协均在政府设立办公室,在办公室外显著位置设置科协标识标牌,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一个有力的领导班子,由乡镇街道党委(党工委)分管负责人担任科协主席,由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单位负责人或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担任常务副主席,把一批德才兼备、经济技术实力较强、有影响力、有组织能力、热爱科协工作的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人员集中的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三长”)、民营企业负责人、科普基地协会负责人、科普带头人选进科协领导班子;一支素质较好的会员队伍,通过组织培训、召开会议、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会员对科协的认识,增强基层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和认可度;一套健全的工作制度,要结合实际建立包括会议制度、财务制度、学习制度、会员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管理制度,促进科协运转规范化和正常化;一次以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围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围绕两城同创、扶贫攻坚、防邪教宣传等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各基层科协组织配置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科协电话有人接听、事务有人处置,促进科协日常工作规范化和服务工作的高效化。

三、注重发挥“三长”“八大员”作用

加强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建设工作,既是是巩固党的组织和基层政权基础、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农村科技进步、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农村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三长”作用发挥事关促进城市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是推进群众稳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黔江区积极发挥基础科协组织“三长”八大员作用,将科学技术成果书写在黔江大地上。

一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产业发展的指导员。紧紧围绕当地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产业,“三长”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探索和科学论证、课题研究,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紧紧围绕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探索和攻关,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着眼于当地重点产业发展,开展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技术培训等科技创新活动,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发挥科技专家优势,建立农技专家服务站,组织专家100余人次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落地应用,支持农技协推进建设“一乡一品”,即在每个乡镇街道打造一个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科技服务品牌项目。市科协四大代表、区林业局农技站高级工程师谭金英围绕脆红李开展研究和推广,成功研种脆红李新品种1个,脆红李引种试验栽培技术推广获得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推广建立脆红李示范基地1000亩。在区科协和“三长”的协同推进下,全区30个街道镇乡科协围绕“环保、绿色、健康、创新、中药材、生猪、蚕桑、猕猴桃、脆红李、特色手工艺、特色食品技艺”等,打造特色产业品牌20多个,有力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黔江区获批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荣获“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脆红李之乡”称号。

二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乡土人才发展的辅导员。一方面,“三长”积极发现并培育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帮助出谋划策解决现实问题、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学校、培训班、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田间学校、夜校等方式,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科普带头人、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乡土技术人才和技术骨干,切实提升农民致富能力。区科协副主席、区农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研究员龚素华积极组织区农委、畜牧兽医局、林业局等涉农部门以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畜牧站所等,分期分批次组织专家100余人次,深入全区30个乡镇街道,组织开展涉及蚕桑、蔬菜、脆红李、烤烟、猕猴桃、生猪、食用菌等带头人培训13000余人次,完成1000名新型职业农民后续跟踪指导服务,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人,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撑。

三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推进脱贫攻坚的指战员。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围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科技兴农、科技扶贫和科技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挥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精准脱贫。对贫困户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的培训,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术和技能,提高贫困户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白石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茂胜协调辣椒协会,带动115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吸纳15名贫困人在基地长期就业。石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朝书协调桑枝食用菌协会带动8户贫困户从事于食用菌种植,免费技术培训3次,贫困户年均实现增收2万元。杉岭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松协调农村科普带头人邹江玲对15户贫困户养殖的豪猪采取“寄养分红”模式进行帮扶,对不愿参与“寄养分红”的5户贫困户实行保底回收。2017年,全区成功摘掉国家贫困区县的帽子。

四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推进城乡居民健康素质提升的护航员。一方面引进资源促健康。区科协兼职副主席、区中心医院院长助理王洪白依托重庆市肿瘤医院、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的对口支援,开展专家讲座、技术培训、交流合作,帮助黔江中心医院、黔江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民族医院及乡镇卫生院提升档次,特别是在黔江民族医院创“三甲”中,协调重庆市肿瘤医院到黔江开展肿瘤学术交流、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组织健康科普行动。组织区中医药学会、护理学会等区级涉医学会组织医疗专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发放科普材料、开展专家义诊等方式,向黔江市民普及卫生医疗、保健预防、优生优育等健康知识,引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质。最后,组织医疗资源下沉行动。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和医学会、中医学会、护理学会人才优势,同时各乡镇街道医院院长组织人员,开展健康咨询、义诊服务、远程诊疗等系列健康活动,每月两次集中到村开展健康检查,开展疼痛义诊专场,免费配备远程心电诊疗设备,免费提供诊疗服务和药物。2017年,黔江区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五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护林员。积极发挥校长作用,通过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组织青少年科技竞赛等活动,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区科协兼职副主席、旅游学院副院长黄涛组织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科普大篷车到黔江各中小学校、渝东南各区县中心学校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活动120余场次,惠及10万余人。协助组织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提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素质。协助组织参加国市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科技模型大赛等青少年科技比赛,组织全区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青少年科技活动,提高青少年科技竞技水平。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评选、校园科普节、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展等青少年科技教育普及活动,培养全区青少年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在全区中小学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全区青少年在汲取科学知识的营养中茁壮成长。

六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地方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宣传员。积极发挥“三长”牵头作用,充分利用科普宣传队等,通过科普图书、科普培训、科普报告等途径,深入农村、村社、厂矿、旅游景点、企事业单位、科普基地、农技协组织等,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科学知识,着力提高未成年人、农民和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深入田间地头、厂棚圈舍,使农村科普工作形成领导重视、组织健全、队伍稳定、人员素质较高的工作局面,让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多了解科协在科普工作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生活,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再上新台阶。黔江区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

七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地方基层科协组织的服务员。按照科协“四服务”统揽要求,基层科协组织“三长”积极服务基层科协组织班子队伍建设,广泛发展会员,积极搭建平台,积极发挥基层科协农业科技小组、科教小组、医卫小组等小组示范带头作用,为会员和群众排忧解难;积极服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党建、医卫等推动建设乡镇街道科普宣传画廊、科普宣传栏、科普图书室、科普活动室至少1个。积极服务于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机制,确保科普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积极服务于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普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农民、企业老板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积极服务于农业科普示范建设,培育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村、科技示范户、科普示范带头人,鼓励科技人员、农村田秀才、土专家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是发挥“三长”作用,当好地特色品牌活动的组织员。“三长”根据地域差异、行业特点,突出工作重点,帮助乡镇街道科协组织开展自我品牌定位、自我品牌开拓、自我品牌打造、自我品牌创新,积极树立工作亮点。通过“三长”推动,城东街道官坝社区成功打造以“阳光100”为特色的主题科普品牌活动,小南海镇成功塑造以“民族科普文化大院”为主题的科普品牌活动,城南街道沙坝社区成功塑造了以“健康快乐”为主题的科普品牌活动,濯水镇成功塑造了以“旅游+科普”为主题的科普品牌活动......全区基本形成了“乡镇有特色活动品牌、协会有特色科普产品、村社有特色科普亮点”的生动局面。

(张象  黔江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