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物材料创新研究“兰华”论坛在北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10-13 | 作者:北碚区科协  | 编辑:明毓琳

10月10日至12日,由西南大学、南京大学、北碚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重庆市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协会(理科专业委员会)、重庆市高分子材料产业学会(筹)、西南大学海智工作站、软物质材料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及重庆市北碚区生物质碳中和技术协会(生物质产业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共同承办的空间生物材料创新研究“兰华”论坛在重庆市北碚区顺利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江南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及医疗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空间生物材料前沿技术展开深度研讨。

论坛开幕式上,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卓颖代表承办方致辞,强调空间生物材料研究对国家航天战略与生物医药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软物质材料制造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教授黄进介绍了本次活动以“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临床应用”为主线,旨在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顾宁以“空间生物材料创新研究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空间科学研究的国家战略需求及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路径。他指出,微重力环境为生物材料合成提供了独特条件,我国需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空间材料制造体系,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论坛设置四大核心议题:一是装备与技术创新。南京大学研究员刘吉梓、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副研究员王辅辅分别从科学需求与工程实现角度,探讨生物医用微纳材料空间合成装置的研发进展。二是基础机制探索。江南大学教授张燕团队揭示糖肽纳米纤维在空间微重力下的自组装规律;西南大学副教授甘霖通过纤维素不对称性研究,提出微重力环境潜在手性秩序的形成机制。三是临床转化应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郭林教授团队报告II型胶原修复软骨损伤的临床试验数据;南京鼓楼医院教授毛宇分享纳米氧化铁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空间合成经验。四是交叉学科融合。西南大学陈亮教授团队提出“二氧化碳气筑动态高分子”概念,黄进教授团队构建的纳米颗粒双水性体系为空间化学反应微环境调控提供新思路。

与会专家围绕技术瓶颈、系统解决方案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平台,促进产学研资源整合。重庆市高分子材料产业学会(筹)代表提出共建空间材料中试基地,加速技术落地。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我国空间生物材料研究正向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迈进,为突破关键技术壁垒、深化医工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碚区科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