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战略发展>

建设重庆市主城、区县及乡村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机制

发布时间:2025-04-23 | 作者:重庆科技馆  | 编辑:明毓琳

一、基本情况

据中国科协在全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工作会议上发布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科技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科技馆事业规模效益不断凸显。重庆市是中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而科技馆是科普资源集散和非正规教育的主要阵地、实施科教兴国的基础设施、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和科普教育的活动场所,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市加快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除重庆科技馆以外,已建成8个区县科技馆,推动全市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每个科技馆都拥有自己的展览和教育资源,但受限于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的不健全,各科技馆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还不够充分。

二、目前重庆市主城、区县及乡村科技馆展教现状分析

(一)主城市级科技馆

重庆主城区拥有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南山植物园等众多大型科普场馆,科普场馆内有丰富的互动展品、文物、藏品、动植物标本等作为科普媒介,能有效地将公众与“四科”相联系,同时拥有较高的展教水平和教育资源,定期举办各类科学展览和教育活动。

(二)主城区级科技馆

重庆市主城也设有区级科技馆,如渝北区科技馆、南岸区科技馆、江北区科技馆等,这些科技馆的规模和展示内容相对较小,但仍然承担着科学普及和教育的重要任务,多与各区所辖中小学联合开展活动。此外,重庆市各区科协也在大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但因为主城区科技馆较多,资源分散且相对独立,导致展教资源的互补性和整合性有待提高。

(三)区县科技馆

目前全市已建成万盛、江津、荣昌、大足、巫溪、梁平、忠县、秀山8个区县科技馆,同时19个区县将科技馆建设纳入本地区“十四五”规划。其中万盛经开区科技馆和江津区科技馆在功能、‌设施、‌管理、展教活动等方面较为完善‌,而大多数县科技馆在展馆规模和展品数量上与主城区科技馆相比较少,展教资源相对有限,展教人员队伍的建设,仍需要进一步提升。目前由于地域限制,与主城区科技馆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较少,限制了区县科技馆的发展。

(四)乡村科技馆

目前全市建成乡村科普馆26个、农村中学科技馆25个。乡村科技馆多由乡村教育和农村文化中心等机构兼营经营,主要存在几个问题:1.科普展品绝对数量较少;2.科普展品科技含量不高,科学性、趣味性、互动性不强;3.展品质量不过硬,损坏率非常高;4.科普展品雷同现象较为严重,展品种类单一;5.有些科技馆甚至没有专门配置的展教工作人员,展教活动更是缺乏。

三、建设城乡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机制的必要性

科技馆体系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开放系统,构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关系,它的建设需要打通体系内、外边界,发挥各自优势,与社会各方力量合作互惠,以价值认同与理念共识统筹各方力量,更好地实现同频共振和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动科技馆事业向纵深发展,特别是2019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加快建设区县科技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形成以重庆科技馆为龙头,远郊区县公益性、标准化实体科技馆为基础,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学校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就目前来看,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是科普资源互惠共享的主力军,重庆科技馆在深挖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展品知识的同时,更是创编了一系列优质展教活动。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均为固定展品、固定主题、固定时间段,只能在特定场所进行科普宣传,且展品数量和知识面有限,很难通过其他媒介和载体进行传播,难以扩大影响面和实现科普的广泛普及。

为进一步发挥主城科技馆对区县及乡村科技馆的资源共享和价值引领作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需要在展览展品研发、教育活动实施、展教人员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升科普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及优化科普资源供给侧改革,建设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机制具有一定必要性。

四、建设展教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重庆市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平台

在市级层面建设一个统一的展教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全市各科技馆的展览和教育资源。该平台应提供在线资源共享、交流和互动功能,方便科技馆之间的沟通合作,提升展教资源的有效利用。各科技馆可在平台上上传和共享自己的展览和教育资源,给予乡村科技馆在平台上展示和推广的机会,增加其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同时,鼓励科技馆之间的互助合作,通过合作项目和活动,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二)定期举办展教资源交流会议

定期组织展教资源交流会议,邀请专家和相关人士分享最新的展教资源建设和管理经验,提供指导和培训,促进科技馆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样的会议可以为重庆市各级科技馆搭建学习平台,共同研究、分享、合作,提高展教资源的质量和水平。

(三)科技馆与学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开展进乡村活动

重庆市的科技馆常年都在与当地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合作,共同开展科技研学活动。例如重庆科技馆携手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在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启动了“和美长塘”馆校地合作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展暨“十万颗科学种子收集计划”公益行动,并同步通过“十万颗”小程序在线开展。通过合作,科技馆可以获取更多的展教资源和专业支持,学校和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科技馆的展示平台和教育资源,提升科学教育和科研实践的效果。

(四)加强科技馆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和交流

建立科技辅导员培训和交流机制,提高科技辅导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可以组织科技辅导员培训班、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活动等,加强科技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和学习,提升科技馆的展教能力。例如,重庆科技馆每年开展的“小小科技辅导员”公益培训活动,近年来的辐射面已由主城扩散至各区县乡村,目前全市已有江津、奉节、万盛、大足、忠州、巫溪等6个区县科技馆和40余所区县学校加入到该项目中。通过重庆科技馆对区县学生的公益培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科普工作业务能力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为区县科技馆和学校的青少年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

(五)区县或乡村科技馆与本土旅游相结合

建议区县或乡村科技馆的建设要与本土特色相结合,力求打造地方特色,突出个性,从而吸引游客,扩展休闲旅游功能,达到科普宣传的社会效益及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共赢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总结重庆各地区历史上涌现出的著名科技人物、科技成果等内容,促进现代科技理论、知识与具有地方性特点的传统文化基础相融合,形成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促进科学教育馆与其他旅游景区的融合,逐步建设成为当地的名片。

(六)营造利于资源共享的法律环境

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展教资源共享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明确资源共享的政策和要求,建立相应的机制和程序,为科技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便利和保障。在资源展出时必须标注开发资源的科技馆名称,维护资源提供单位的知识产权和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建设重庆主城、区县及乡村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平台需要建立统一的平台和机制,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通过加强合作、加强乡村科技馆建设、加强导员培训和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有效地推动展教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整体提升重庆市科技馆展教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