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扎根车间一线,做零件比别人快60倍,在普通的岗位上成就亮眼人生;他走上管理岗位,参与试制研发工作上千次,发明工艺填补技术空白,部分创新项目为企业节约数百万元;他站上三尺讲台,参与编写国家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建设普通车床加工材料2本,所带徒弟多次揽获奖项,传业授技推动行业向前发展;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实训教师谢怀德。
苦练内功:在实践中刷新纪录
1987年,谢怀德进入西源公司干车工。初时,谢怀德上手慢,被安排到厂里最陈旧的一台机床工作,厂里两位师傅见到笨手笨脚的胖小伙子,讥笑他:“你能学技术,母猪会上树。”生性内向的谢怀德在心底里发誓:“不超过你们决不罢休!”
为了尽快掌握技能,他起早贪黑,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午休抓紧练习,专研技能,仔细观察车配件的角度、机床性能、车配件的方法,用心揣摩,反复练习。在轰隆声中,谢怀德的技术突飞猛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靠的就是扎实的基本功。进场初期,我吃饭都在琢磨技能,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谢怀德感叹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他用全厂最差的车床车出了1500件/班的最高产量,比调侃他的师傅多了300件/班。一年后,谢怀德练就一手令全厂车工望尘莫及的车削管螺纹绝技。一个只要6秒钟,全场哑然,同样的操作,一般车工需要5—8分钟。6秒意味着速度提高了60倍!
攻坚克难:在创新中填补空白
拔得头筹的谢怀德,先后任车工组长、工装组长、工装工段长、机加工二车间主任等职务。他买来车工工艺学、机械制图等专业书籍自学;跟着铣工、磨工技师苦学夹具、磨具等机械制造技术……不久,谢怀德对整个生产流程的工艺技术了然于心,成为车间“全能王”。
公司产能扩张,设备紧张,产品报废率高的问题凸显。谢怀德琢磨了整整两年,大胆提出要革新凸轮轴端面销孔的加工方法。当时,所有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对这个建议都不以为然,因为他的想法与传统设计思路完全不同,教科书上也没有这类设计。但谢怀德却不迷信书本理论,2003年试制出一种新的夹具,不但减少一道工序,而且提高生产效率5倍以上,废品率也从15%—20%下降到0.5%,每年减少废品损失高达180万元。
2008年,公司花1200多万元引进潮膜沙铸造生产线,日本模具报价过高,每套需50万元,购买五六套就得花费300多万元。公司决定自主研发,成立由技术处、铸造车间、工装工段参加的联合攻关组。作为工装工段长,谢怀德既指导加工,还亲自上机床加工各种配件,打磨模具,在30多天里生产出合格的全套模具,至今已生产上汽通用五菱B12发动机凸轮轴毛坯100多万件。公司利用该项技术又为上汽、长安、奇瑞、比亚迪等汽车发动机厂家大批量生产模具。
在30余年的一线工作中,谢怀德参与汽车凸轮轴、摩托车凸轮轴的模具、工装夹具、检具等上千个品种的试制、研发工作,与其他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许多新产品攻关任务,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倾囊相授:在教学中传承技艺
“一点红不算红,一片红才叫红”,谢怀德坚信只有将精湛的手工技艺,交给更多的学生、技术人才才能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对于向他学习的人,谢怀德总会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倾囊相授。
职业教育是永川的一张靓丽名片。永川区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企业生产车间建在校园内,将学校课堂建设在企业车间,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深化校企合作。2019年,在实施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中,作为技能大师的谢怀德成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实训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谢怀德从早待到晚,也毫无怨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然而一段时间后,谢怀德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实际困难:机器设备老化、上课教具欠缺……
面对这些实际困难,他一边向学校申请购买新机器,一边对现有机器设备进行调试、维修。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利用自己午休的时间,维修机械设备,制作教具。在摸索中,克服了一个个困难。2020年,在谢怀德的建议下,学校购买了华东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方面的现代设施设备,让实训基地的各种教学设施需求得到满足并步入正轨。
谢怀德成为实训教师以来,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机械专业再没有出现过学生流失的现象。他培养的学生参加永川区飞达杯车工技能大赛包揽前三名,所带的2名钳工参加永川区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一、三名,其中一人还获得永川区技术能手称号。
谢怀德表示,“三级车工就必需要有二级钳工知识、一级铣工知识。教学中,我不仅会交给学生书本知识,还让他们成为车工、钳工、铣工、模工等多专业的技术能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优秀的技术人才,为永川职业教育发展,为永川产业发展发挥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周舟 永川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