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重庆科技馆紧紧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这一主题,精心策划并组织实施了“追月:召唤九星”系列科普活动。活动以“红色基因、蓝色航程、绿色征途、彩色未来”四大板块为主线,通过多元化、沉浸式的科普实践,共推出19项特色科普活动、打造11个特色科普IP,累计开展活动超过100场次,覆盖受众超过34万人次,有效拓展科普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整个活动以“山城九星”主题叙事为牵引,将科普内容融入故事化、场景化体验,形成“每周一主题、多板块联动”的参与模式,增强了科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红色基因板块结合抗战胜利80周年,开展国防科普亲子活动、“光影科学梦”观影等,弘扬科学家精神与爱国情怀;蓝色航程板块以钱学森归国等科学家事迹为线索,设置月球基地搭建、航天主题打卡等项目,引导公众感悟科技自强;绿色征途板块聚焦“双碳”目标,通过科普剧、科学实验等形式,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彩色未来板块依托“科技馆之夜”、AI主题展等,融入剧本杀、互动游戏,激发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兴趣。
为打破场馆服务边界,让科普资源真正触达基层、惠及更多群体,重庆科技馆积极推动科普资源下沉。组织“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深入中小学及城乡社区开展巡展,将科普设备、实验器材与科学知识直接送到群众身边;联合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校园,用鲜活的科学家事迹为青少年传递科学精神,厚植科学素养根基。还创新推出“集星打卡”机制,以“科普月星盘”为载体,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深度探索,推动科普从“被动接收”向“主动探索”转变,实现了“从场馆到基层、从青少年到全龄段”覆盖,让不同群体都能便捷参与科普、享受科普。
同时,重庆科技馆围绕热点科技领域与场馆新展项,打造一系列特色科普场景,着力降低科普认知门槛。开展“AI 星球奇遇记”临时展览,聚焦人工智能主题,设置“太乙变身术”“乾坤擂台赛”等互动项目,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前沿科技的应用场景与发展潜力;针对“汽车模拟驾驶”“船舶模拟驾驶”“光纤传输”“一笔画”等新展项,设计“8D山城品鉴”“挑战‘航天小英雄’”等打卡任务,引导公众通过拍照记录、现场探索的方式,解读展品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趣味化、体验式的科普形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刻板印象,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不少家长反馈,活动切实激发了孩子的科学兴趣,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播”与“兴趣培养”的双重效果。
此外,活动还深度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战略,推动科普资源整合与跨界创新。联合川渝地区52家科普基地推出科普列车川渝行“科普‘马拉松’·探馆大挑战”活动,采用“线上答题+线下探馆”的跨城联动模式,打造区域科普协同样板,进一步扩大科普辐射范围;开展的“匠心手作坊・夏布亲子造物”活动,将非遗传承技艺与现代科普有机融合,公众在体验夏布制作工艺的同时,还能理解传统工艺中的科学原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普的双向赋能;举办“超能汽车‘人’”科技・人文大讲坛主题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解读智能驾驶等前沿科技,特别融入“重庆造”科技成果与本土文化特色,既增强了科普内容的地域辨识度,也提升了传播力,构建起“区域联动、文科创融”的科普生态。
重庆科技馆全国科普月活动以场景创新、资源整合、区域协作为路径,有效激活公众参与热情,拓宽科普服务边界,为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积累了有益经验。下一步,重庆科技馆将继续深化科普内容与形式创新,加强川渝及更广区域科普资源联动,推动科普与科技、文化、教育深度融合,为夯实科技强国基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重庆科技馆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