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

丁东:勇攀科技高峰争做创新尖兵

发布时间:2025-04-09 | 作者:长寿区科协  | 编辑:刘露

丁东,福安药业集团重庆博圣制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主要从事药物合成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研究工作。17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完成甘氨胆酸、牛磺熊去氧胆酸等100个产品的合成工艺开发与产业化工作。获评2024年度“长寿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图片1

学术深耕,专利拓疆

在学术研究的征程中,丁东展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2022年,他在SCI影响因子3.4期刊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发表《Isolation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eight impurities in aztreonam》一文,对氨曲南中八种杂质的分离与结构表征展开深入研究,为药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关键参考,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2024年,他又在《Synlett》期刊发表论文,阐述通过铜催化自由基级联环化反应合成稠环吡咯里嗪衍生物的新方法,为有机合成领域开辟了新思路。

在专利申请方面,丁东同样成绩卓著。截至目前,他已拥有8项专利授权。其中,《奥拉西坦异构体的制备方法》创新性地提升了产品纯度与生产效率;《一种酮缬氨酸钙的制备新方法》降低了生产成本;《头孢唑肟钠及其中间体的制备方法》优化了工业化生产方案。这些专利不仅是他智慧的结晶,更是企业产品研发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科研攻坚,成果斐然

磺苄西林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耐药率低,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特效。此前,国内没有生产厂家上市该产品,患者用药主要依靠在国内销售的国外进口制剂,公司请了多个行业内专家教授均未能解决该项目工业化生产难题。

“通过不断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我发现国内合成该产品通常采用酰氯法合成。使用酰氯合成时,需要使用酸碱调节反应过程pH以保证反应正常进行,由于磺苄西林钠含β-内酰胺结构,在酸碱条件下极易发生破坏产生难以除去的水解杂质,导致该产品无法在工业上生产出合格产品。”于是,丁东先后尝试了DCC、氯甲酸乙酯混酐等多种合成方法,经过数百次实验改进,最终采用混酐法工艺代替酰氯法工艺合成磺苄西林钠,解决了酰氯法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的问题,实现了磺苄西林钠产品产业化生产,为公司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

此后,丁东进行磺苄西林钠工艺改进,通过该项创新,磺苄西林钠成本降低50%。在此基础上,他开发了头孢磺啶钠的合成新工艺,目前,该产品累计完成销售额1000万余元。

产业转化,惠及民生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产业转化,造福社会。在这方面,丁东堪称典范。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注射用头孢美唑钠、头孢硫脒、富马酸喹硫平等多个产品的工艺开发及产业化生产,这些产品均获得重庆市重大新产品称号,实现了数亿元的年产值,极大地推动了企业发展,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优质、平价的药品选择。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面前,丁东更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他临危受命,负责长寿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治科技计划项目《硫酸羟氯喹》。在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里,他和团队成员日夜奋战在实验室,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实现硫酸羟氯喹的产业化并获得注册登记号,创造了数千万元的经济价值,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药物支持。

同年,他还负责长寿区科技计划项目《第四代耐β-内酰胺酶氧头孢烯类药物拉氧头孢钠研发与应用》,实现产业化后,拉氧头孢钠年产值达1亿元人民币。2022年和2023年,他又相继完成《新型口服降糖药恩格列净新技术及工艺自动控制研发与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新技术研发》等项目,均实现产业化,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多年来,丁东凭借着突出的表现,先后获得重庆市长寿区“技术能手”“最美产业工人”“长寿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等称号,并取得制药工程工程师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在药物研发的道路上,持续闪耀着创新的光芒,为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激励着更多科研人员奋勇前行。

(张梅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