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翠,作为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科研一线的一名研发工程师,跟随项目建设来到重庆长寿,参与公司产品配方开发的大量基础研究工作。她带领研发团队瞄准“卡脖子”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不断丰富产品类型,优化工艺降低成本,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果。获评2024年“长寿区优秀科技工作者”。
攻坚铸就发展
陈翠翠及其团队主要研究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及上下游产品开发。她全面参与180万吨甲醇合成装置及5万方每年的溶胶-凝胶、超临界二氧化碳干燥法硅基气凝胶材料装置的设计、建设及运行等各个阶段。她深知企业的研发工作必须围绕产线、产品、产业来做,坚持从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提炼问题,开展研究,解决企业乃至行业的实际问题。
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筹建初期,为保证工艺配方开发与项目建设进度匹配,陈翠翠和项目组成员连轴转,想尽一切办法开展初期验证试验。当时,试验数据、工艺流程都是一片空白,每组试验数据、每个流程节点都是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查阅资料和试验摸索出来的。“2021年9月,时值酷暑,项目建设进入关键时期,气凝胶开发也进入最难阶段。”陈翠翠说,经过一年反复试验探索和工艺优化,气凝胶制备及开发有了基础数据和经验,但彻底完成试验技术开发仍然面临着较大压力和各种困难。
从细化试验方案到跟进试验结果、总结经验,陈翠翠全程参与。密密麻麻的试验记录,堆积成山的试验样品……3个多月连续加班,新配方终于形成。“进行工艺技术交底与试生产是最核心的一步,现场确认、预凝胶实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大意。”陈翠翠说。在整个团队的全力配合下,2022年2月,华陆新材气凝胶生产线一次性开车成功,产品各项指标均优于国标要求,这也是国内首次以硅酸甲酯为原料的气凝胶生产技术。
严谨造就品质
陈翠翠同事说,如果给她贴上标签,“严谨”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一个词语。市场变化瞬息万变,客户需求更是层出不穷,将“保证”改为“满足”,陈翠翠总是反复研究各项指标要求,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积极应对各类突发问题,并力求第一时间解决。仅2023年一年,她带领团队开展研发项目17项,实验记录20万余字,产品配方进行了3次较大程度的优化升级,细微之处的改变调整之多更不必细说。许多产品的应用在国内均属首次,为了便于推广她牵头编制了多项产品标准。为解决生产工艺设计缺陷,先后提出各类改进意见30余项,工业用气凝胶产品合格率达到95%以上。在成绩面前,她没有止步。2023年10月,由她主持研发的“低成本硅基气凝胶产品开发”项目中试建设全面启动,该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15%以上。
团队成就希望
成绩面前,陈翠翠没有止步。2023年10月,由她主持研发的低成本硅基气“独木难支”,她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团队建设各有分工,但共同的目标必须一致。技术研发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人员专业水平高,队伍年轻化,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想法,只有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科技创新才能取得新进展,获得新成果。
她注重研发人员协作与能力提升,坚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她带领项目团队经过3年多的沉淀,坚持以打造中国一流的硅基新材料研发中心为目标,针对二氧化硅气凝胶系列产品奋力攻关。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科技成果接踵而至,3年来,团队申请专利50余项,授权专利27项,承担重庆市市级研发项目1项,区级科技项目2项,2023年带领团队获得长寿区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称号、重庆市中小企业研发中心等荣誉。在她的影响下,研发团队总是能给彼此最大的信任与依赖,团队默契远超其他,遇到问题时,每个人都能毫无保留地共享心得与经验,除了一项项“硬核”专利和新技术成果,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
陈翠翠表示,未来将持续奋进,攻克更多“卡脖子”难题,推动二氧化硅气凝胶保温材料及上下游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为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让科技创新的力量在产业发展的征程中绽放出更为绚烂的光彩。
(张梅 长寿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