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万盛科技馆创新推出“非遗版画课堂”,成功招募全区近四十名青少年共同参与。这项特色活动以“活态传承+创新转化”为双轮驱动,通过沉浸式创作体验,有效培养参与者的艺术创造力和立体思维素养,为万盛经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注入了年轻血液。
万盛版画植根于中国传统木刻技艺,勃兴于20世纪70年代堡堂大队的“铁笔刻时代”运动。其粗犷刀法与工矿题材承载着巴渝地区的历史记忆,更被列为万盛经开区首批区级非遗项目。此次课程通过反向雕刻、油墨拓印等技法教学,让青少年在刻刀与垫板的碰撞中感受非遗的“刀味”与“木味”,延续这一独特的文化基因。
万盛科技馆始终致力于将传统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普教育相结合,创新融合非遗与科普教育,赋予课堂多维价值:一是通过创作以家乡景观、生活场景等熟悉元素为题材的作品,强化青少年乡土情感;二是勾线、雕刻到拓印的全流程实践,既锻炼空间思维与手眼协调,又渗透STEM教育理念,培养手脑并用的综合素养;三是通过探索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技艺的创造性转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作为非遗的“活态档案”,万盛科技馆已开设马勺、面塑、剪纸等系列非遗课程,年均惠及超万人次青少年。万盛科技馆将持续发挥“非遗保护先进单位”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我们期待与更多青少年一起,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成长,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新篇。
肖丽奇 万盛经开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