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服务>人物风采>

用劳动教育助力学生成长

发布时间:2021-09-02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 春耕、春播时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科协兼职副主席、渝北区仁睦小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正委带领师生们纷纷走进校园农耕基地,拔草、翻地、播种……基地出现了他勤劳而忙碌的身影。泰戈尔说:“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在张正委校长眼中,学生就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丰富的农业科普、劳动教育就好比阳光,助力学生成长。

打造劳动基地 为践行劳动教育提供场所

“《悯农》不应该只在教室里被学习,不经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很难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张正委介绍,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砺意志”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之一。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水平,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确定了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主题,以“劳动是一切幸福生活的源泉”为口号,号召教师、学生积极参与劳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停课不停工,在区科协、区教委、街道和社区的大力支持,张正委带领学校工作人员为孩子们争取到了一块6亩多地的农业科普教育实践基地——仁睦完小劳动实践基地。“每个班都划分了自己的‘责任田’”。张正委说,根据时令种植适宜的蔬菜种类,在作物生长的整个期间,学生们要参与田间劳作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锄草开沟、翻地整地、种植浇水、施肥补养等。

学校还聘请有农业劳作经验的学生家长作为劳动辅导员,到校园给学生们讲解种植蔬菜的技能和每一种蔬菜的养护注意事项。学校教授为孩子们讲解农耕文化、讲解智能喷灌、讲解风力风向监测等。这些,大大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新型农业技术的兴趣。通过“劳动实践”,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看着自己亲手种下的种子发芽、生长和结果,洋溢在他们脸上的幸福是无法比拟的。

劳动知识、劳动实践进校园

“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让孩子们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让孩子们积极参加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地、落实,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张正委如是说。

2020年7月至8月,学校放暑假,七八月连晴高温,最高温度逼近40度,仁小团队没有休息。张正委校长又带领仁小团队总结前期经验,对基地提档升级,精心设计,打造更具特色的科普实践基地。从方案到申请,从评审到立项、从设计到招标,从进场到施工,每个细微的环节,都要反复研讨,头脑风暴后,最后定型。如果把仁小团队比作父母,那“基地”就是可爱的孩子,仁小团队见证基地这个孩子的每一次成长。

基地成型后分为了五个区:中华农源,30米长的实木步道,集中展示中国的古代农业知识;现代农耕,8米的实木长廊及各种展板,展示当前热门的农业耕种措施,如:联合收割、智能喷灌、气象监测等;快乐农学,仿造古代社会井田制的做法,将4亩农地大致分成13块,每块约200平方米,分到各个班级,建设劳动实践学习场地;快乐农享,六角的休闲亭子,供孩子们劳作以后休息,分享劳动快乐,文字、图片、收获、感悟均可以;未来农创,供孩子们进行果树嫁接、采花授粉、无土栽培等科研项目。

五个版块既各有侧重,又统一服务于孩子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学校,还针对基地的使用,拟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在基地周围聘请农业种植专业人员为学生们进行指导,与教师们共同研发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实践课程;举办校园开发日活动,邀请家长和社区志愿者走进校园,与同学们同劳动;打造课堂与基地的联动、班级与家庭的联动、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指导老师与师生联动的“四联”工作机制。   

劳动教育助推科技教育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以“仁爱、和睦”为办学理念,以“静心敬业,喜闻芬芳”为教风,倡导学生“在爱里慢慢成长”。一直以来,张正委校长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致力于在校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致力于提高“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致力于锻炼学生创新、创造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劳动教育中,学校利用未来农创板块,展示现代农耕和新型农业技术,打造现代农业文化展示区,通过对学校现在应用的新型农业技术介绍,向学生展现现代科技在农耕的实践应用;打造新型农业技术展示区,以未来先进技术展望未来农耕。比如:环境控制化、技术机械化、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等。

通过多维度、多视角了解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升。学校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深度塑造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学校每期均从各班的科创作品选取较大数量的作品进行集中展评和展示。几年来,展示的作品主题鲜明、富有创造性、趣味性。主要包括泥塑类、科技小制作、折纸类、剪纸类、综合类等。其中折纸、贴画等小制作普遍都精致美观,充满创意;剪纸类作品大多贴近生活,富有新意;科技小制作体现了实用性强的特点;综合类作品大多利用易拉罐、报纸等废弃物品制作而成,充分体现了“科技与环保,环保与创新意识”的有机结合。所有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同学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科学的执着追求。通过作品展,既落实了素质教育的实践举措,更是对学校育人理念的一次深度检验。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