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全,共产党员,副主任医师,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该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北碚区医学会会员。在ICU里他有一个外号——“超人医生”,因ICU工作的特殊性及自己对工作的极致要求,他永远是8小时在岗,全天候在线。多年来,经他挽救的患者不计其数。无论是在抢救甲流感、H7N9,还是禽流感重症患者的病床前,都成为他与死神决斗的战场。
获悉抗疫一线需要重症专业医务人员时,作为有着20多看专业经验的共产党员,他毫不犹豫地递交的请战书。顾不上一年住院5次的老岳父,顾不上88岁的老母亲,更顾不上即将高考的儿子。2月2日,他参加重庆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带领4名队员勇赴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重症病房里,与病毒展开生死较量。作为党员他是一面旗帜,作为队长他肩负指导队员提高防护能力的责任,作为专家他更是要冲锋在前,守护重症患者的生命。“危难时刻显身手”正是对王春全的真实写照。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王春全所在的隔离病房十二病区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早上八点不到,他已披挂上阵,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查房、调整诊疗方案、取咽试子、送病人检查、心理疏导、病例讨论,一直到晚上八点,随后是专家组讨论,常常要持续到深夜。每天这样从早到晚连轴转,说不累那是假的。但王春全说,自接到任务起,他就做好了24小时作战准备。元宵节那天,家人和他约好来个手机上的团圆,懂事的儿子和妈妈一起做了一桌子丰盛的晚餐,想通过视频让爸爸放心,自己已经能帮妈妈分担了。但按约定的时间,迟迟未收到他打来的电话,爱人拨了过去,结果他仍然还在病房忙碌,只是短短几句报平安,他又投入工作了……
冲锋在前,他是危重患者的守护神
凭借着多看重症医学的临床经验,他多次针对危重患者提出的治疗方案都被采纳,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这个病人的治疗方案要调整,呼吸困难还没有明显的改善,氧合指数一直没有上去,呼吸衰竭不纠正会有生命危险”在例行的病例讨论会上,作为重症专家组成员的王春全对50床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提出建议,“应该立即行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每天12小时的俯卧位通气,纠正呼吸衰竭”。经过讨论,专家组采用他的治疗方案。立即为病人实施气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加强镇痛镇静、小潮气量、增强PEEP、控液体、俯卧位通气等,几天之后,患者的氧合指数明显发送,整个团队成员都欢欣鼓舞,病人、家属也都看到希望,对治疗充满信心。
细心呵护,他是温暖的心理辅导员
进入隔离病房的第一天,他就发现,住院的病人不仅是身体的疾病,更伴随着内心的恐惧。虽然他们在病症在一天天好转,但心理压力却持续不减。面对心身问题,王春全敏锐跟进,对患者制定“一患一案”进行心理疏导。一位伴着重症肌无力的新冠肺炎患者,在他第一次去查房时,就被发现明显无力、精神特别差,病人还反复问“医生,我还有没有救?”眼神中充满恐惧和绝望。王春全经过仔细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指标后,确定了病人肺尚不严重,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担心这次疾病会让她肌无力加重,瘫痪在床。于是,王春全和医护团队讨论,为她制定治疗方案,给予营养输液治疗,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一位伴有重症肌无力的新冠肺炎患者,在他第一次去查房时,就被发现明显无力、精神特别差,病人还反复问“医生,我还有没有救?”眼神中充满恐惧和绝望。王春全经过仔细查看病人的各项检查指标后,确定了病人肺炎尚不严重,主要是心理压力太大,担心这次疾病会让她肌无力加重,瘫痪在床。于是,王春全和医护团队讨论,为她制定治疗方案,给予营养输液治疗,加强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每天,王春全都会坚持当面和她沟通,到她床旁耐心地给她讲解病情、检查结果,鼓励她,开导她。晚上回到驻地,还会通过微信群,询问她的情况,给她加油打气。在他看来,和患者反复沟通、安慰、帮助他们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把每一分进步告诉他们,就是对他们最在的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后,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病人成功从高流量吸氧转为面罩吸氧,再转为鼻导管吸氧。更值得欣慰的是,2月10日,一直卧床的她竟然自己在床边站起来了。病人激动地说:“王医生,谢谢你们!你们要注意休息,我们会加油的,等我康复了,我要邀请你们一起去登黄鹤楼。”
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考验着每一个人,危难时刻,在对待小家与大家的选择上,在对待病人身体与心理疾病的救治上,王春全用责、用心、用力、用情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铁肩,一名精诚大医的风范。
北碚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