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科协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确定自己的新任务新使命,以“1-9·6-1”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打造普惠创新的科学普及”“积极推进数据资源的信息化”。加强科普信息化建设,具有实施国家创新发展的深刻背景和重要意义。
科技馆作为面向公众的现代化、综合性、多功能的大型科普教育活动场馆,能够通过展览展示、教育活动、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等多种形式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有助于线上线下交流互动,加强科技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开展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科普工作提档升级,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促进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科技馆开展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科普信息化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公众对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及信息需求的现实产物。
当今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革命如火如荼,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化时代日新月异,信息的疯狂增长与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令科普工作高效、方便成为可能,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广泛、精准和交互形式的科普服务以及传播方式成为现实。可见,科普信息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下的科普升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满足公众获取信息的第四媒体,成为集各种媒体优势于一身的大众传播手段。
(二)科普信息化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科普建设战略部署的的现实要求。
科普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关于加强科普信息化工作,要让科技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等系列指示要求。中国科协指出,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应遵循“科学权威、互联互通,内容为王、渠道为重,融合创新、迭代发展”的方针,突出科普内容建设,充分依托现有企业和社会机构,借助现有传播渠道和信息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融合配置社会资源,建立完善科普信息服务机制,充分激发科普的市场活力和社会公众创造力,培育科普信息化新兴业态,细分科普服务产品,泛在和精准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要求。
(三)“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际需求。
2014年起,中国科协以“科普中国”品牌为统领,会同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实施互联网+科普和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着力科普内容建设,创新表达形式,借助传播渠道,促进传统科普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公众个性化需求,提高科普时效性和覆盖面。指出,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包括:一是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便实用的网络科普大超市;二是采取开放空间、公众参与、用户生产内容等方式,搭建网络科普互动空间;三是借助成熟、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开展科普精准推送服务;四是通过建立科普信息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为公众提供可靠、准确的科普信息。
二、加快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工作的举措
(一)加快建设重庆科技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
科普是全体公民的事。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要强化科普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曾说,“科学知识传播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承担着一种历史使命、国家责任。除了科学研究,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任务之外,对整个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可见,加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就需要加快科技馆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为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助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专业保障。一是吸纳并充分调动一线科学家参与科普工作,使他们在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同时,充当“智囊团”的角色,参与到科技馆科普作品的创意、创作和设计甚至是实施的过程中,将“高深莫测”的科学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出来,使科普作品更接地气,更受市民欢迎;二是组建并打造一支专业的高素质科普信息化作品制作团队。一方面,做好数字信息化平台、终端的运营、管理和技术维护,另一方面,为科普信息化作品的设计、制作提供技术支持;三是培养锻炼一批组织策划科普信息化产品和活动的专业人才队伍,做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文化传播工作。
(二)建立健全重庆科技馆科普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强化互联网思维,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着力创新科普体制机制,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在公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进程中,重分发挥科普信息化的支撑引领作用。
一是研究制定科普信息化管理办法。规范科普信息化产品从选题、创意、设计制作到推广实施的全过程,充分保障科普信息化产品的产出品质;二是完善科学审核把关机制。要充分发挥好科技馆的自身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建立专家审核和公众纠错结合的科学传播内容审查机制,加强对上传和传播科普内容的审核;三是建立完善的科学传播舆情实时监测、快速反应、绩效评价(激励)等机制。把公众需求与内容生产连接起来,着力创新科普服务模式建立,满足个性化、多样性的需求,达到利用互联网促进科普信息资源开放分享,大力推动科普信息技术和手段在科普中广泛深入应用的目的。
(三)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
科普信息化建设核心是科普内容建设,关键在不断增强优质科普信息内容的有效供给。而科普创作、科普创意是实现科普表达的基本方式。因此,重庆科技馆科普信息化作品将围绕“科普内容实用化、科普手段信息化、科普载体多样化”,在细分科普服务对象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精准的科普信息化产品服务,全力打造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要求的“互联网+科普”。
一是加强已有资源科普内容资源的二度开发(改造、更新和优化);二是依托馆内外优势资源,与专家团队携手,共同打造一批原创科学文化传播作品,包括科普图文、科普文章、AR互动展品资源、科普视频等,不断优化和提升科普内容供给能力。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平面媒体到全媒体的融合转变。
(张婕 重庆科技馆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