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文化>论坛>

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探索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8-11-13 | 作者:  | 编辑:重庆科协数据迁移

【摘  要】科技馆作为大型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其新型的可体验式的展览手段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在教育活动方面,国内科技馆较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却使得教育活动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融入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形式,让教育活动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是目前科技馆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重庆科技馆为例,从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探索与思考入手,对科技馆展品的设计、活动形式的拓新、以及探寻教育活动生命力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科技馆;教育活动;生命力;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科技馆行业发展迅猛。据科技部发布的2015年度全国科普数据统计:“全国科普场馆共计1258个,其中科技馆444个,科学技术博物馆814个。”同年,科技馆专委会将“提升科技馆教育活动能力与水平”作为近几年的重点工作,更是提出以“展品是基础,展教活动是灵魂”的科技馆理念。在政策引导和理念指导下,各地科技馆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科普文化需求,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而努力探索。

那么在教育活动的实施当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呢?本文以重庆科技馆为例,对日常工作中开展的各类教育活动展开分析和探索。

一、展品设计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创新展品的表现形式,增强“互动性”

展品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基础,单件展品的可开发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研发。因此,对于设计不合理、展示效果不佳的展品进行改造和升级,可以起到完善展品功能、提升教育活动研发潜力的作用。

1.在体验与回顾中,加深观众认知

地震模拟体验作为重庆科技馆的明星展品,深受观众的喜爱。该展项取景自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中一户家庭的厨房一角,观众可进入到房间感受6-7级的强烈震感。

在展品改造前,先是由观众进入房间选择就坐,亦或站在栏杆处扶好栏杆,随后工作人员启动系统,并以语音的方式向观众讲解地震时应采取的正确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人选择聆听,而非尝试采取措施进行体验,从一开始的姿势保持到了结束的人员几乎每场都能遇见。由此一来,观众缺乏切身的体验认知,展项也偏离了展示的初衷。

为此,重庆科技馆于2017年7月对该展项进行了改造升级。改造后增加了视频回顾的环节,并完善了厨房场景中用火用电等功能。在观众进入体验前,由工作人员复位气阀、燃气灶、电闸开关,待观众进入后,运行展项,并提醒观众“在厨房用火用电的情况下,您遭遇地震了”。体验过程中厨房的窗户化身监控器录下整段场景,待体验结束后视频自动回放,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点评。由此一来,观众能通过回放的视频了解到自己行为,并对行为的正确与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展品也得到了价值的体现。

2.增加新的表现形式,让体验更加真切

2016年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爆发的元年,此产业在大量资本的刺激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吸引了各行各业的跟进,科技馆行业就是其中之一[1]。重庆科技馆于2017年元旦期间正式推出了升级后的月球弹跳展项。

作为馆里的另一项明星展品,月球弹跳在开放期间常是人员爆满。在改造之前,观众需通过配重器进行配重,当体重满足30-80kg即可配重成功。随后观众坐上座椅体验月面行走,并由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指导和讲解。这样的展示虽能让观众体验到月球行走的乐趣,但缺少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不少观众反映,缺少场景的代入感。

考虑到体验的局限性,重庆科技馆于今年年初引进了虚拟现实技术(VR),对此展项增加了VR眼镜的体验。由于VR技术能实现对外界环境的隔绝,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上将体验者带入到一个虚拟的场景当中,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改造后,观众不仅能体验到月面行走的乐趣,还能在虚拟的月球场景体验互动游戏——找箱子。整个体验过程更加真切,也使观众对展品的认知更为深刻。

(二)挖掘展品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故事性”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豪尔特·加德纳曾论述“我们每一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但我们都喜欢同一种信息传递的方法:听讲故事[2]。”由此可见,讲故事的重要性。在科技馆中讲故事,则必须要透过展品的表象,挖掘展品间的内在联系,进而融入讲述者想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此使展品深入观众的内心,同时得到更好的展品体验。

以重庆科技馆宇航科技展厅主题导览“宇航之梦”为例。导览开篇以“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引入,引出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宇宙的探索之路:从“宇宙的起源→到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再到各时期发明的天文仪器→以及敢于飞天尝试的第一人万户→最后到近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整场导览时间定为15—20分钟。导览中观众以第一视角的方式穿越历史长河,亲历科技发展之路,感受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宇宙对于未知探索的无畏精神,最后回到现代感受高新科技带给人们生活的改变,由此引起观众对于祖国科技繁荣发展之共鸣。而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思考:观众还应带走什么呢?

“故事具有将知识转化为理解的强大潜力......它不仅可以让科学变得更可及,更具有亲和力,而且更难忘,同时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3]。”所以观众将故事中难忘的触动,化作力量带到生活乃至工作和学习当中的时候,展品的生命力就得以展现了。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吧!

二、教育活动形式上的拓新

(一)教育活动应与社会热点、地域特色相融

每场教育活动的举办,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观众支持,而观众作为不确定性因素,他们的兴致会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紧跟社会热点有利于观众数量的把控。在特定的时间段和事件时期推出时段特征鲜明的主题活动,较非特定时段推出会有更多的优势[4]。

那么,融合之后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1.主题科普活动结合社会热点

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航天日的设立,对于发扬中国航天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今年作为中国航天日设立的第二年,我馆也尝试着在4月23日推出了以“离弦的闪电”为主题的中国航天日主题活动。我们发现:在活动的宣传期间,不少观众在看到宣传展板后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最后他们通过扫码对活动进行了预约。在活动的实施当天,40余位提前预约的小朋友来到活动现场,与科技辅导员一同完成了“疾风的咒语”、“掌中的闪电”、“离弦的历险”三个活动环节。整场活动中,我们试图通过不断提问、假设、探究、试错和总结的STEM模式,让青少年在认识火箭的结构与原理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于探索浩瀚宇宙的兴趣以及对航天事业的热忱。在活动最后发射亲手制作的火箭环节,我们看到小朋友们被点亮的热情和无比自豪的神情。我们意识到:开展此类的教育活动,对于公众的吸引度和活动本身达到理想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2.快乐科普剧融入地方特色

2017年,是重庆直辖和香港回归的20周年。重庆科技馆以此为契机,结合重庆的地域特色打造了科普剧《点亮山城》。

剧本以香港小姐来渝游玩的所遇所感为主线,通过情节剧的表演形式,将山城典型人物角色——棒棒,特色景点——洪崖洞、一棵树等表现出来。作为科普剧本我们还将电磁悬浮技术、电磁感应、电磁铁原理等科学元素融入到剧情当中。向观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现科技运用到生活中带来的诸多“惊喜”,如:科技提高收入、科技招揽生意、科技保障安全、科技点亮山城等。在剧情的结尾,我们还通过揭示“重庆”二字的寓意:庆祝重庆直辖和香港回归20周年的“双重喜庆”之意。

除了社会热点的考究,对于重庆特色的融入,也是我馆在科普剧中的一次尝试,一方面我们希望对重庆本地的观众起到共鸣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也能起到重庆文化窗口的作用。

(二)教育活动中的“软件”和“硬件”

在科技馆中,我们所提倡的“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多感官体验、情景导入”等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就相当于教育活动设计中的思想和灵魂,即“软件”功能。而容纳多种技术手段、展示方式的载体,就相当于教育活动必备的“硬件”设施。唯有当软件和硬件兼备的条件下,才能使教育活动走得更远更稳。

1.建构主义下的情境导入

2017年暑期,重庆科技馆“逗趣科学课”开展了以“虹吸先生的魔术趴”为主题的亲子趣味科普活动。

逗趣科学课系列主题活动是我馆主题科普活动之一,通常以“开场魔术秀→实验对对碰→原理大揭秘→应用大开发→科学运动会”的形式,依托展厅展品向亲子家庭开展的教育活动。而本次活动我们做了以下两点尝试:试图打破传统“开场魔术秀”的模式,借用手偶剧的表演形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后在动物手偶之间的故事情节当中,我们插入虹吸原理,将观众带入到情境当中。调整科普对象的“年龄”范围,在以往的活动当中,我们将参与对象的年龄设置在“6-9岁”,这使得部分低幼儿童无法参与到活动当中,故此我们将年龄调整至“3-6岁”,让更多想要参与到活动中的“小小朋友”也能感受科技的魅力。

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本次活动不只是让更多的的亲子家庭获得了参与的机会,还让我们自身在活动设计上有了新的领悟,这些新鲜的点子就是有温度有韧性的“软件”,促使我们在科普教育中不断地尝试、不断的成长。

2.数字科技馆线上寻宝

重庆数字科技馆二期于2017年初上线公测,主要增加了“wifi室内定位、AR内容展示和数据挖掘系统”等重点内容。

公测期间,我们推出了“快乐寻宝”活动:观众通过智能手机下载重庆数字科技馆APP,领取“快乐寻宝”的游戏任务,进行依次闯关。在系统发布任务的同时,也会为观众提供一份“藏宝图”→观众再根据“藏宝图”提示的“宝藏”位置,前往各个主题展厅寻找展品→在找到展品后需回答系统提出的各种科普小问题,正确即解锁“宝藏”。

我们的发现是:观众主动询问工作人员的次数明显上升;展品的科学原理因任务所需被更多观众知晓;科技辅导员与观众互动的频率增多。由此可见,科普信息化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了“硬件”设施上的开拓,有利于科普工作更好的开展。

(三)拓展性教育活动的初探

拓展性教育活动是博物馆收藏和展示的延伸,也是向公众提供业务和服务,加深社会参与的体现。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走出场馆,与社会其他机构开展合作[5]。在拓展性教育活动方面,国外博物馆体系相对成熟,而国内拓展性教育活动由于起步较晚,多借鉴于国外,但也不乏自主创新的尝试。

1.国外博物馆拓展性教育活动案例

国外博物馆拓展性教育活动主要围绕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拓展性项目。如:大英博物馆2011年与英国广播公司共同组织的“一段世界史”项目,涉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形式,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并获得了英国最大项的艺术奖项——“艺术基金奖”[5]。除此之外,还有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创造一个学习者的国家”项目,以及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移动博物馆项目”。

这些拓展性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了博物馆与其他机构合作的“博物馆+”模式,让活动的辐射面更大、受众面更广、社会影响力更深的优势。

2.国内科技馆拓展性教育活动案例

在国内科技馆拓展性的教育活动方面,如全国性的“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项目都以走出场馆的方式,将科普资源带到匮乏的地区,深受民众的喜爱。这与美国的“移动博物馆项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而此外,“科技馆+”模式也正在形成。

受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的“创造一个学习着的国家”项目的启发,重庆科技馆在2017年初,与重庆图书馆达成“科技+人文”便民惠民的“馆馆合作”项目。通过此次合作,旨在架起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桥梁。在协议达成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的进展和成效如下:在“科普大篷车+流动图书馆”的“科技人文直通车”系列活动中,目前已走过九龙坡区、巫山县以及巴南区等地,累计受众5300余人。在信息化服务方面,通过各自的微博、微信、网站,实现了互粉、互关注,互链、互推送,增大了双方影响力。自协议签订以来,重庆科技馆线上关注量增长近50%。在科普图书和互动展品有机结合方面,目前已开工建设“重庆科技馆九龙坡区科普体验中心”、“重庆科技馆渝北区科普体验中心”,预计建成后占地总面积达280平方米,展品总数量为55件(套)。

由此可见,国内“科技馆+”模式的拓展性教育活动能为科技馆搭建更高更大的舞台,也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教育活动更加出彩。

三、探寻教育活动的生命力

(一)设计观念,应观众所需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见,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对科技馆而言,我们应该以什么人为本呢?显然,是以观众为本[6]。

因此科技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应该:应观众所需。在以往的教育活动设计上,我们多以展厅资源为基础自主研发各类教育活动,而活动的形式上也在不断的拓新。这对于首次来科技馆的观众,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但科技馆不乏多次来馆的观众,于他们而言,展厅的教育活动已经有过涉足的经验,他们后续来馆的动力我们该如何把控呢?是我们不断研发新的活动来适应他们的需求?还是该考虑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活动?这是我们有待思考和研究的重点。首先从活动的设计观念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我有什么,你来参与什么”向“你想了解什么,我能提供什么”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观众的需求征集上,我们是否可以考虑除展厅中的“调查问卷”外,开拓“公众号平台”上的“线上话题谈论”,以公众号平台抛出一个话题的形式,采集观众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后台的收集和整理,再由设计者设计观众所需的活动。以此充分体现科技馆教育活动中的“以观众为本”的理念。

(二)创造系列,让受益者再次受益

科技馆教育活动的功能不断强化,各馆开展的教育活动数量不断增长、形式不断丰富,从最开始依托展览的科技培训、科学表演到目前依托馆内资源从事科学表演、科技制作、科技竞赛、科技夏令营等各项活动的开放和实施[7]。

不难发现,教育活动的广度在不断的拓新当中。而对于每类活动开发的深度是否足够?是否能将单个活动的受益者,发展成为了系列活动的再受益者?是目前科技馆需要面对的现状问题,也是各类活动是否有生命力的体现。

以重庆科技馆“馆校结合”为例,在课程的研发当中,我们根据学生群体的年龄、班级和认知水平的不同提供菜单化的“点课”服务。自2015年筹备以来,我馆已开展了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四期,累计授课1679节,累计受众74150人次。从开展的情况来看,签约学校逐期递增的势头强劲,“从一期的11所→二期的16所→三期的18所→到四期的21所”项目申请已经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而其中近五成以上的参与学校,每学期都在申请参加项目体验。作为项目实施者的我们,能看到熟悉的班级在馆校课程中的成长,是我们走下去的巨大动力。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更多的教育活动打造成系列?让第一次参加活动的观众,成为第二次活动的再受益者。再受益者越多,越能体现活动的生命力,也代表教育活动的价值越来越高。

(三)打破固有思维,融入多元化的教育活动

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到,要贯彻国家“双创”要求,为创客教育、“STEAM课程”提供教育装备支撑,探索将新的教育装备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而近年来,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机构所引入,科技馆就是其中之一。

STEAM课程有利于学生将学习和生活相联系,注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合作讨论→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创客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融合和DIY理念,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同时注重实践参与、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的培养[8]。对科技馆来说,这两种理念都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研发。我们发现:创客是基于项目的创造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就是跨学科,这一点上,与STEAM相似。而任何的教育理论都有其短板的一面:比如STEAM教育在工程教育上是一个弱项、而创客教育也缺乏健全的教学设计模式。因此,将二者有效的融合,或许能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不但能全面推动学生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高级技能,建立与现实生活的连接,弥补工程教育的不足[9];还能让创客教育的设计更加完善。相信STEAM与创客教育的融合,可以作为科技馆行业在未来探索上的可取之处。

科技馆作为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科普教育基地,其发展之路注定是任重而道远的。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应遵循“以观众文本”的原则,结合多元化的教育理念,打造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不断挖掘教育活动的生命力,才能使科普教育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周荣庭,王懂,韩飞飞.从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的技术特征设计科技馆的创新运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6,2(6):413-417.

[2]帕特里克·瓦特.通过讲述故事去探索文物背后的科学[J].维度(中文版),2014,(1):37.

[3]布列德·麦克雷恩.将科学的戏剧效果与戏剧的科学性冶于一炉[J].维度(中文版),2014,(1):30.

[4]沈娟.科技馆科普活动模式须创新[J].剧影月报,2013,(5):131-132.

[5]林翘.博物馆拓展性教育活动初探[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6):123-124.

[6]廖红.”以人为本”理念在科技馆展品中的体现[J].科技馆,2004,(4):16-22.

[7]辛兵.教育传播学视野下提升科技馆教育质量的理论思考[C]//2011(广西·南宁)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2011:2-12.

[8]宋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7, (2):82-86.

[9]何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重庆科技馆 陈香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