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茨竹镇,在海拔600多米的自力村和大面坡村,“水果皇后”蓝莓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虽然蓝莓落户茨竹镇才短短几年时间,但它在这里已生根、发芽、结果,给这里带来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而提及这些变化,就不能不谈起一个人——自力村的高山蓝莓基地承包人、重庆双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中琴。
在高山蓝莓基地,李中琴正在和其他几个员工一起,对采摘下来的蓝莓进行挑选、分装,旁边的桌子上、地面上则整齐地摆放着已经分拣包装好的蓝莓。“从2010年我开始种植蓝莓,到现在基地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13公顷。”李中琴说。
李中琴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茨竹镇人,他最开始来到自力村是想通过种植杉树等经济植物发展林下养殖项目。2010年,渝北区农委前往茨竹镇调研,对当地的林地土壤做了检测,发现这儿的土质很适合种植蓝莓。受此启发的李中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心尝试种植蓝莓。于是,在区农委的帮助下,李中琴从东北地区引进了蓝莓苗,种苗、照料、施肥、除草、结果,每一个环节,区农委的专业人士都给予指导,蓝莓项目顺利发展到今天。
“虽然我的蓝莓基地比较远,但蓝莓果质细腻,汁多微甜,很受市民的欢迎。”据李中琴介绍,她采取的蓝莓销售方式主要是顾客自己入园采摘,入园费一人30元,可以边摘边吃;吃不完要带走,以每斤80元的价格计价。“去年最好的时候,一天能销出去差不多1000公斤,平时也有300公斤左右。”李中琴说。据了解,自从2015年基地蓝莓进入盛果期后,现在蓝莓一年销售额有一两百万元,除去成本,纯利润可达到七八十万元。
蓝莓产业的发展,不仅让经营者获了利,更给村民的生活以及村落的面貌带来了新变化。对此,李忠琴感到十分高兴。
自从村里种上了蓝莓,最大的好处就是解决了留守村民的就业问题。据了解,自力村一共有1234人,劳动力强的大多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农民在城里找活儿不容易,只能留在村里,还有一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妇女也只能留在村里,蓝莓基地就给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因为蓝莓不能打农药,不能使用除草剂,所以李中琴的公司雇佣了大量村民除草、施肥、照料,按天计酬、按月结钱,去年是50元一天,今年涨了价,60元一天。“有的村民做得多,一年收入能上万元。”以村民陈芝兰为例,她一家三口都在李中琴的蓝莓基地务工,几年下来,甩掉了穷帽,也在琢磨要盖新房了。
李忠琴介绍,除了上述务工收入,流转土地的农户还能按土地面积得到相应的分红。据了解,村里土地流转得最多的家庭,去年的分红就超过了2000元,这在自力村,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按照之前的协定,这个分红政策将持续10年,这又是一笔持续的收入。
(王彦雪 渝北区科协供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