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渝中区科协着眼于提高青少年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加强青少年科普阵地设施建设,搭建创新青少年科技实践平台,大力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促进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取得明显成效。
加强青少年科普场馆等阵地设施建设。渝中区委、区政府将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基本建设计划和重大项目建设。区科协积极争取区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支持,下达重大项目建设计划,投入资金2545万元、建成面积达2160平方米的渝中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开放,并引入中国科协项目建立了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加强指导扶持,结合基层社区、辖区学校特点,全区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累计建成社区科普活动室31个,在7所中小学建立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室。其中包括在石油路街道民乐村社区“微型青少年宫”等社区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此外,整合利用辖区社会单位资源设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新建了重庆市青少年健康发展咨询指导中心、重庆欢乐海底世界为“渝中区科普教育基地”。目前,辖区内共有国家、市、区各级各类科普教育基地21个、青少年科技特色教育学校8所。
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区科协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实施中小学创客实验和机器人项目,并以科普项目形式,在渝中区望龙门小学、人和街小学等5所学校挂牌成立了“渝中区青少年创客项目学校”。选取重庆求精中学等6所学校为首批“渝中区青少年机器人项目学校”。以项目学校为依托,在辖区中小学实施创客和机器人项目与文化与教育相结合,以学生兴趣为基础,以项目学习为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各项目学校中,举办开展沙龙交流活动,邀请专家针对全国、市级比赛项目、特点进行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以竞赛为龙头带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经过多年努力,渝中区已形成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校园科技节为主要载体,以区青少年科学活动中心、区青少年创新学院、街道社区科普活动室、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室为平台阵地的系列科技活动。近年来,先后承办了重庆市第25届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举办了渝中区第28届——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渝中区中小学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软陶大赛、纸模大赛。每年参与师生逾10万人次。仅2019年3月开展渝中区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区20多所中小学5000余名学生和科技辅导教师参赛,共收到作品323项。同时,广泛开展校内外科普活动,“走出去”,组织科技教师、青少年到复旦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市科技馆等科普基地开展假期研学、“感受科技·放飞梦想”科普夏令营、科技体验活动;“请进来”,开展“航天科技连着你和我——院士专家校园行”、“科普大蓬车进校园”等活动,邀请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院士专家深入校园普及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知识。通过各级各类大赛的组织实施,促进了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渝中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巴蜀中学、人和街小学获评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巴蜀中学许登钦同学荣膺全国第十五届“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近五年来,全区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获国家级奖141项,市级奖664项,11名学生获“市长奖”、“市长奖提名奖”表彰。仅今年4月举行的第34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渝中区参赛选手表现出色,共收获77个奖项。通过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工作,组织开展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提升了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科技后备人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仕明 渝中区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