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头条>

市科协十条举措助力“三农”工作

发布时间:2018-03-30 | 作者:市科协办公室  | 编辑:科协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市科协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农村所需、农业所急、农民所盼,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充分发挥优势特长,采取十条举措助力“三农”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一、大力加强农技协建设。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开展农技社会化服务的实施意见》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并牵头组织成立市农技协联合会,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农技协1078个,会员30余万户,基本覆盖所有涉农区县、乡镇,以及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门类。各级农技协围绕柑橘、榨菜、茶叶、中药材、生态渔、调味品(辣椒、花椒、生姜)、草食牲畜(山羊、肉牛)等农业产业链,加快推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为打造“名特新稀优”农产品品牌、助推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比如:市农技协联合会出资搭建线上电子商务平台红农网,建立线下“百品百店体验馆”30家,举办“舌尖上的田野”农技协成果展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大力实施科普惠农计划。广泛开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评选表彰,已有549个单位和94名个人获国家级、市级表彰,落实奖补资金6135万元,涌现出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云阳县帮农枇杷专业技术协会等一大批“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十佳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以及杨大可、陈秀强、温定军等一批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此外,市科协主管主办的《科普惠农》杂志,现已发行39期,近40万册。

三、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提高了农民依靠科技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的能力。例如:江津区花椒产业协会每年举办技术讲座和现场培训近100场次,受训椒农5000余人次,花椒生长期由三年缩短为一年半挂果,亩产从原300-500斤提高到800-1500斤,产量和产值均是原来的1-2倍,30万亩花椒基地实现优质高产,帮助农民增收达2.5亿元。

四、大力组织专家指导。大力实施院士专家走进区县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农科专家急诊室”等技术咨询活动,深入乡村开展决策咨询、技术咨询、科技推广等活动,在农业生产各环节加强科技指导。例如,2016年院士专家走进南川区,促成南川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南川区创建中医药数据库,打造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建设现代化、集群化、品牌化的中医药特色产业园区。2017年院士专家走进石柱县,促成石柱县与中国中药协会签订黄连产业发展科技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签订莼菜科研技术合作协议。2017年首届重庆市科协年会暨“智汇永川”系列活动,围绕茶叶产业发展等永川六大支柱产业,开展学术交流及决策咨询活动,提交七个决策咨询报告并汇编成册,促成中国茶叶学会与永川区政府签订《共建“中国名茶之乡”合作协议》。

五、大力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联合市农委、市扶贫办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全市科协系统组建了14个分团346个科技组织3000多名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区县开展此项工作,覆盖14个贫困区县493个贫困村58431户建卡贫困户197870人,分别占14个贫困区县贫困村的54%、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贫困人口总数的35%,签订和实施了一批帮扶协议,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为助力18个深度贫困乡镇快一步脱贫,市科协于2017年8月启动了“六个一”助力工程,即在每一个深度贫困乡镇建设一个共享科技馆、建设一批乡村科普e站、扶持一个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一支科技服务团、建设一个农技协联合会、帮扶一批贫困学生。同时,主动对接,帮助14个贫困区县(自治县)科协与山东省28个市(区、县)科协、浙江宁波市科协结成对子,整合资源,借力脱贫。

六、大力开展扶志扶智行动。为落实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六个一”工程,帮助深度贫困乡镇中小学生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科技教育资源、激励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脱贫之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策划组织了深度贫困乡镇中小学生科技夏(冬)令营活动,从2018年到2020年,每年举办2期。首届冬令营以“立志益智 筑梦飞扬”为主题,于2018年1月28日至2月3日举行,来自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54名中小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科考标杆营地之旅、科学神秘之旅、科技地标之旅、爱国情怀之旅等主题活动,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等各类新闻媒体报道300余篇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广泛社会影响。

七、大力促进网上科普在农村落地。2017年,市科协联合市文化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投资1600万元建设了“科普文化重庆云”项目,在全市社区、学校、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深度贫困乡镇村社等场所部署“科普中国e站”1800台,实现了科普文化信息化资源系统集成与精准推送,有效覆盖市内超过1000万在线用户。“科普文化重庆云”为科学普及插上了“云翅膀”,打通了科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极大方便了农村地区群众享受科普文化“大餐”。

八、大力推动科技馆贴近“三农”。联合市林业局在重庆科技馆共同主办2018“国际森林日”活动,设置“100000颗科学种子收集计划”“如果森林会说话”“森林与我”等丰富多彩的科普展览、主题讲座、森林体验等科普活动,吸引公众更多地走近森林、保护森林。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覆盖全市所有区县,受益群众23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和中小学生有了家门口的科技场馆。投资近600万元,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分别建设一个“共享科技馆”,拟于今年5月下旬集中开馆。

九、大力推进“村会”合作。目前,市科协所属学会161家,其中涉农涉医学会50家,具有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和组织协调优势,比如,市植物学会、市作物学会等涉农学会承办了2017年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汇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在内的1300余名院士专家来渝,围绕“植物科学改善人类生活”开展深入研讨。为充分发挥市级学会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和力量,市科协建立了“村会”合作机制,遴选涉农涉医市级学会与有科技需求的行政村一一配对,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项目”的要求,通过技术培训、科学普及、产业培育、生态旅游规划等方式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并进行为期三年的项目资助。目前,首批24个“村会”合作项目正在落地当中。

十、大力夯实人才保障。为了更好凝聚农村科技工作者,激发基层科协组织活力,提升基层科协组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能力和水平,在全市涉农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启动了基层科协组织建设“3+1”改革,明确在区县和乡镇(街道)科协吸纳同级医院院长、农技站站长(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学校校长等“三长”担任兼挂职副主席,通过“三长”和上级科协加强指导,有效联系在基层分布最广泛、渠道最通畅、专长最实用的医务工作者、农技人员和学校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和智力资源。

下一步,市科协将继续发挥人才优势、智力优势、组织优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找准科协工作的着力点、结合点,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注入强大的科技力量。

(市科协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