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专家齐聚北京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发布时间:2017-11-29 | 作者:课堂内外杂志社 | 编辑:石金熹

11月25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办,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协办,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暨高考语文(北京卷)命题与评阅16周年高端论坛”在北京邮电会议中心盛大开幕。来自江苏、浙江、山东、河北、上海、重庆、内蒙、北京等地的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语文教育专家及北京市各区县重点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共120余人积极参与。

活动现场

从1977年高等院校统一招生恢复以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历程,记载了历史和社会的变革,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本次论坛旨在回顾和总结高考四十周年取得的经验成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围绕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考试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关注的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展开充分讨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教务部长傅绥燕,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招办主任李祎,重庆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张勇华,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北京大学中文教授、系主任陈晓明为开幕式致辞。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张林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德希,著名语文教育专家薛川东,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苏培成,著名语言学家蒋绍愚,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北京大学系教授、党委书记金永兵,重庆课堂内外杂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信中等嘉宾也出席了论坛,部分嘉宾代表在分组讨论中进行了精彩发言。

温儒敏教授表示,高考改革40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应该继承发扬当年拿高考改革开刀的魄力和精神,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前提下,积极、稳步地推进教育改革。谈起语文教育,他强调,语文是基础性学科,按苏步青院士的说法,语文是基础的基础,期待未来高考语文改革有一个更大的变化,取得更好的效果。

“恢复高考对于我,对于我们这一代人,其生活和精神意义是长存的。”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77级考生、北京市高创名师王南还特地准备了一首小词,表达自己的心境。“卷册烟云笔墨风,光阴莫叹太匆匆,唯将此念长相慰,我本七七大学生。”

作为198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刘信中董事长提到,在改革开放之初,高考是改变人生命运最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全力以赴。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选拔人才的方式也应该更加多样化,所以一考定终身这种模式值得探讨,应该给现在的孩子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更好的才华,希望能以恢复高考四十年为契机,推进高考改革,为国家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

论坛还就“高考四十年语文试题研究”“高考语文(北京卷)命题与评阅研究”“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国民语文能力测试标准与分级测试体系研究”“阅读教学与命题研究”“语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学术探讨,以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教学与考试改革工作。

(课堂内外杂志社供稿)